查古籍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平。
【功效】祛風清熱,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1.用于風火赤眼,咽喉腫痛,以及蛇纏瘡等癥。
本品具有祛風清熱作用,對于風火赤眼,可配桑葉、菊花、點地梅等藥同用;對于咽喉腫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療蛇纏瘡,可用新鮮全草搗爛,用酒精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處。
2.用于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處方用名】天胡荽(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平。
【功效】祛風清熱,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1.用于風火赤眼,咽喉腫痛,以及蛇纏瘡等癥。
本品具有祛風清熱作用,對于風火赤眼,可配桑葉、菊花、點地梅等藥同用;對于咽喉腫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療蛇纏瘡,可用新鮮全草搗爛,用酒精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處。
2.用于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處方用名】天胡荽(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