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雄黃蘭

    拼音注音Xiónɡ Huánɡ Lán別名

    搜山虎、扭子藥、山慈姑、搜山黃、黃大蒜、土三七

    英文名Common Crocosmia出處

    始載于《廬山植物園栽培植物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雄黃蘭的球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rocosmia crocosmiflora (Nichols.) N. E. Br- [Tritonia crocosmaeflore Nichols.]

    采收和儲(chǔ)藏: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早春萌芽前挖取球莖,洗凈泥土,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逸為半野生。

    資源分布:我國北方多有盆栽,南方 則露地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球莖扁圓球狀,為棕褐色網(wǎng)狀的膜質(zhì)包被。葉多基生;劍形,長40-60cm,寬1.4-1.7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嵌疊狀排成2列?;ㄇo長30-40cm,上部具2-4分枝,多花組成疏散的穗狀圓錐花序;每花基部有2膜質(zhì)苞片?;ǔ赛S色,兩側(cè)對(duì)稱,直徑2.7-4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長約2cm,寬約5mm,花被管略彎曲,長6-8mm;雄蕊3,偏向花的一側(cè),長1.5-1.8cm,花絲著生花被管上,子房下位,綠色,長圓形,長約5mm,花柱長2.8-3cm,先端3裂。蒴果,三棱狀球形,種子橢圓形。花期7-8月,果期8-10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向陽,性耐寒。宜種植于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生育期要求土壤有充分的水分。球莖可露地越冬。 栽培技術(shù) 以分球繁殖為主,一般3年分球1次。于春季新芽萌發(fā)前挖起球莖,分球栽植,株距10-20cm,深約3倍于球莖的高度。 田間管理 栽種前土壤充分翻耕,并施入腐熟基肥,整成高畦。生育期要注意灌水,保持土壤濕潤。萌發(fā)后,孕蕾期和花凋后各施追肥1次

    化學(xué)成分

    球莖含三萜類皂甙(triterpenoid saponins):主要有雄黃蘭皂甙(crocosmioside)A-1,其組成的糖部分有D-葡萄糖(D-gluc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D-巖藻糖(D-fucose),L-鼠李糖(L-rhamnose),D-木糖(D-xylose)和D-芹糖(D-apiose)。還含黃酮類五糖甙(flavonoid pentaglycosides):主要有觀音蘭黃酮甙(montbretin)A和B,其組成的糖部分有D-葡萄糖,L-鼠李糖和D-木糖。另含有楊梅樹皮素(myricetin),苜蓿酸(medicagenic acid)和遠(yuǎn)志酸(polygalacic acid)等。

    性味

    甘、辛;平

    功能主治

    解素養(yǎng);消腫;止痛。主蠱毒;脘痛;筋骨痛;痄腮;瘡瘍;跌打傷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散瘀止痛、消炎、止血、生肌的作用,治全身筋骨疼痛,各種瘡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及腮腺炎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Duō Lánɡ Jú別名太白菊、太白小紫菀來源菊科阿爾太多榔菊Doronicum altaicum Pallas [Cremanthodium calotum Diel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Niǔ Huò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阿爾泰扭藿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ophanthus krylovii Lipsky采收和儲(chǔ)藏:6-8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Ruì Xiānɡ別名尖瓣瑞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root of Altai Daphne出處始載于《新疆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瑞香科阿爾泰瑞香的根及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aphne alta......
  • 《中藥大辭典》:阿爾泰紫菀拼音注音ā ěr Tài Zǐ Wǎn出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阿爾泰狗娃花的花或全草。 夏、秋開花時(shí)采收,陰干。生境分布生山坡、路旁。分布新疆、內(nèi)蒙古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體被短毛。......
  • 拼音注音ā Yuè Hún Zǐ別名胡棒子、無名子。出處阿月渾子始載于《本草拾遺》,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云與胡榛子同樹,一歲棒子,二歲渾子也。”《綱目》亦錄著,引《海藥本草》云:“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shí)狀若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