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椰子漿

    《中藥大辭典》:椰子漿拼音注音Yē Zi Jiānɡ別名

    椰酒(《南越筆記》)。

    出處

    《海藥本草》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漿液。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椰子皮"條。

    化學成分

    含葡萄糖、蔗糖、果糖等。

    藥理作用

    參見"椰子瓤"條。

    性味

    《綱目》:"甘,溫,無毒。"

    注意

    《海藥本草》:"多食動氣。"

    功能主治

    ①《海藥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

    ②《中國藥植圖鑒》:"滋補,清暑,解渴。"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椰子漿拼音注音Yē Zi Jiānɡ別名

    椰酒

    英文名Milklike juice of Coconut endosperm出處

    出自《海藥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漿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cos nucifera L.

    采收和儲藏:將成熟的果實除去外果皮及中果皮,通開正眼,倒出胚乳空腔內(nèi)的漿液,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長熱帶地區(qū)海岸。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南部諸島及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及云南。

    原形態(tài)

    椰子,大喬木,高15-30m,莖粗壯,有環(huán)狀葉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葉簇生莖頂;葉柄粗壯,長達1m以上;葉片羽狀全裂,長3-4m;裂片多數(shù),外向折疊,線狀披針形,長65-100cm,寬3-4cm;先端漸尖,革質(zhì)。肉穗花序腋生,長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紡錘形,厚木質(zhì),最下部的長60-100cm或更長,老時脫落;雄花萼片3,鱗片狀,長3-4mm;花瓣3片,卵狀長圓形,長1-1.5cm;雄蕊6,長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數(shù)枚;萼片闊圓形,寬約2.5cm;花瓣與萼片相似,但較小。堅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長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纖維質(zhì),內(nèi)果皮木質(zhì)堅硬,近基處有3萌發(fā)孔。種子1顆,種皮薄,緊貼著白色堅實的胚乳,胚乳內(nèi)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化學成分

    含葡萄糖、蔗糖、果糖等。

    性味

    味甘;性涼

    注意

    《海藥本草》:多食動氣。

    功能主治

    生津;利尿;止血。主口干煩渴;水腫;吐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75-100g。

    各家論述

    1.《海藥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

    2.《中國藥植圖鑒》:滋補,清暑,解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②《綱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皬头街伪┏嘌弁?,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肮δ苤髦巍短票静荨罚骸爸飨疮徑辏L疽。水煮葉汁用之?!罢洝吨兴幋筠o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木滿天星、海桐皮[浙江誤稱]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根春秋采挖;樹皮5月采收曬干......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ぃ瑫窀?。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
  • 《中藥大辭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別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陜西中藥志》)。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nèi)皮。春季采收,挖取樹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