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經(jīng)指南》 定八穴所在

    作者: 竇漢卿

    公孫二穴,足太陰脾之經(jīng)。在足大趾內側本節(jié)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蜷兩足底,相對取之。合內關穴。

    內關二穴,手厥陰心包之經(jīng),在手掌后二寸。令病患穩(wěn)坐,抑手取之。獨會。

    臨泣二穴,足少陽膽之經(jīng),在足小趾次趾本節(jié)后一寸陷中。一云∶去俠溪一寸五分。令病患垂足取之。亦合于外關。

    外關二穴,手少陽三焦經(jīng),在手腕后二寸,別起心主。令病患穩(wěn)坐,覆手取之。獨會。

    后溪二穴,手太陽小腸之經(jīng),在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后陷中。令病患穩(wěn)坐,覆手取之。合申脈。

    申脈二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陷中。令病患垂腳坐取之,側臥取亦得。合于后溪穴。

    照海二穴,足少陰腎之經(jīng),在足內踝下赤白肉際陷中。令病患穩(wěn)坐,足底相對取之。合列缺。

    列缺二穴,手太陰肺之經(jīng),在手腕后一寸半。兩手相叉指頭盡處,筋骨罅間取之是。合照海。

    公孫穴主治二十七證∶

    九種心痛 心胃

    痰膈涎悶 心胃

    臍腹痛并脹 三焦胃

    脅肋疼痛 心脾

    產(chǎn)后血迷 心主

    胎衣不下 小腸胃

    泄瀉不止 大腸胃

    氣疼痛 心胃

    里急后重 大腸三焦

    傷寒結胸 小腸心

    水膈酒痰 肝胃

    中滿不快反胃嘔吐 胃

    腹脅脹滿痛 脾胃

    腸風下血 大腸包絡

    大人小兒脫肛不收 大腸肺

    氣膈 心肺

    食隔不下 胃脾

    食積疼痛 胃脾

    癖氣并小兒食癖 小腸心主

    小枕痛 小腸三焦

    酒癖 胃三焦

    腹鳴 小腸胃

    血刺痛 肝脾

    小兒脾瀉 脾腎

    瀉腹痛 大腸胃

    胸中刺痛 心

    瘧疾心痛 心包絡

    上件病證,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后取內關。

    內關二穴,主治二十五證∶

    中滿不快 心胃

    傷寒不解 心主

    心胸痞滿 肝胃

    吐逆不定 脾胃

    胸滿痰膈 肺心

    腹痛 胃

    泄瀉滑腸 大腸

    酒痰膈痛 心主

    米谷不化 胃

    橫豎 氣 肝胃

    小兒脫肛 大腸肺

    九種心痛 心主胃

    脅肋痛 肝膽

    婦人血刺痛 肝

    腸鳴 大腸

    積塊痛 肝脾

    男子酒癖 脾肺

    水膈并心下痞痛 脾胃

    氣膈食不下 胃心肺

    腹肋脹痛 脾胃心主

    腸風下血 大腸

    傷寒結胸 胃

    里急后重 小腸

    食膈不下食 心主胃

    瘧疾寒熱(新添有驗) 膽

    上件病證,內關悉主之。

    臨泣穴,主治二十五證∶

    足趺腫痛 胃

    手足麻 小腸三焦

    手指戰(zhàn)掉 肝心主

    赤眼并冷淚 膀胱

    咽喉腫痛 三焦

    手足攣急 肝腎

    脅肋痛 膽

    牙齒痛 胃大腸

    手足發(fā)熱 胃心主

    解利傷寒 膀胱

    腿胯痛 膽

    腳膝腫痛 胃肝

    四肢不遂 膽

    頭風腫 膀胱

    頭項腫 膀胱

    浮風搔癢 肺

    身體腫 腎胃

    身體麻 肝脾

    頭目眩暈 膀胱

    筋攣骨痛 肝胃

    頰腮痛 大腸

    雷頭風 膽

    眼目腫痛 肝心

    中風手足不舉 腎

    耳聾 腎膽

    上件病證,臨泣悉主之。先取臨泣,后取外關。

    外關二穴,主治二十七證∶

    肢節(jié)腫痛 腎

    臂膊冷痛 三焦

    鼻衄 肺

    手足發(fā)熱 三焦

    手指節(jié)痛不能屈 三焦

    眉棱中痛 膀胱

    手足疼痛 胃

    產(chǎn)后惡風 腎胃

    傷寒自汗 胃肺

    頭風 膀胱

    四肢不遂 膽胃

    筋骨疼痛 肝腎

    迎風淚出 肝

    赤目疼痛 肝心

    腰背腫痛 腎

    手足麻痛并無力 胃

    眼腫 心

    頭風掉眩痛 膀胱

    傷寒表熱 膀胱

    破傷風 胃肝

    手臂痛 大腸三焦

    頭項痛 小腸

    盜汗 心主

    目翳或隱澀 肝

    產(chǎn)后身腫 胃腎

    腰胯痛 腎

    雷頭風 膽

    上件病證,外關悉主之。

    后溪二穴,主治二十四證∶

    手足攣急 肝

    手足顫掉 肝三焦

    頭風痛 三焦膀胱

    傷寒不解 膀胱

    盜汗不止 肺心

    中風不語 包絡肝

    牙齒痛 胃大腸

    癲癇吐沫 胃

    腰背強痛 腎

    筋骨痛 肝胃

    咽喉閉塞 腎肺胃

    腮頰腫痛 胃小腸

    傷寒項強或痛 膀胱

    膝脛腫痛 腎

    手足麻 胃

    眼赤腫 肝心

    傷寒頭痛 膀胱

    表汗不出 肺胃

    沖風淚下 肝膽

    破傷風搐 肝

    產(chǎn)后汗出惡風 肺

    喉痹 腎肝

    腳膝腿痛 胃

    手麻痹 大腸

    上件病證,后溪悉主之。先取后溪,后取申脈。

    申脈二穴,主治二十五證∶

    腰背強痛 膀胱 肢節(jié)煩痛 腎肝

    手足不遂 胃膽 傷寒頭痛 膀胱

    身體腫滿 胃 頭面自汗 胃

    癲癇 肝 目赤腫痛 膀胱

    傷風自汗 胃 頭風癢痛 膽

    眉棱痛 膀胱 雷頭風 膽

    手臂痛 大腸 臂冷 三焦

    產(chǎn)后自汗 腎 鼻衄 肺

    破傷風 肝 肢節(jié)腫疼 腎肝

    腿膝腫痛 胃 耳聾 腎

    手足麻 膽 吹奶 胃

    洗頭風 膀胱 手足攣 肝腎

    產(chǎn)后惡風 腎

    上件病證,申脈悉主之。先取申脈,后取后溪。

    列缺穴,主治三十一證∶

    寒痛泄瀉 脾

    婦人血積或敗血 肝

    咽喉腫痛 胃

    死胎不出及衣不下 肝

    牙齒腫痛 胃大腸

    小腸氣撮痛 小腸

    脅癖痛 肝肺

    吐唾膿血 肺

    咳嗽寒痰 肺

    氣 胃

    食噎不下 胃

    臍腹撮痛 脾

    心腹痛 脾

    腸鳴下痢 大腸

    痔癢痛漏血 大腸

    腹痛瀉痢 脾

    產(chǎn)后腰痛 腎肝

    產(chǎn)后發(fā)狂 心

    產(chǎn)后不語 心包絡

    米谷不化 脾腎

    男子酒癖 胃肝

    乳癰腫痛 胃

    婦人血塊 肝腎

    溫瘧不瘥 膽

    吐逆不止 脾胃

    小便下血 小腸

    小便不通 膀胱

    大便閉塞 大腸

    大便膿血 大腸

    胸膈痛痞 心胃

    諸積聚膿痰膈 心胃

    上件病證,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后取照海。

    照海二穴,主治二十九證∶

    喉嚨閉塞 胃

    小腹冷痛 腎肝

    小便淋澀并不通 膀胱

    婦人血暈 肺腎

    膀胱氣痛 膀胱

    胎衣不下 腎

    臍腹痛 脾

    小腹脹滿 小腸

    腸癖下血 大腸

    飲食不納反胃吐食 胃

    男子癖并酒積 肺肝

    腸鳴下痢腹痛 大腸

    中滿不快 胃

    食不化 胃

    婦人血積 腎主心

    兒枕痛 胃肝

    難產(chǎn) 腎肝

    泄瀉 脾

    嘔吐 胃

    酒疾 脾

    氣 胃

    氣塊 脾肝腎

    酒痹 胃肝

    氣膈 心主

    大便不通 大腸

    食勞黃 脾胃

    腸風癢 大腸

    癖痛 肝肺

    足熱厥 心主

    上件病證,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后取列缺。

    上法先刺主證之穴,隨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捫導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則求之須要停針待氣,使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而后出針。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