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定位] 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 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配伍] 配后溪、陰郄治盜汗不止;配中極、陰谷治癃閉。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 腎經經穴。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定位] 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 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配伍] 配后溪、陰郄治盜汗不止;配中極、陰谷治癃閉。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 腎經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