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鯮魚

    《中藥大辭典》:鯮魚拼音注音Zōnɡ Yú別名

    鯼魚(《綱目》),尖頭鳡(《魚類分類學(xué)》)。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鯉科動物鯮魚。

    生境分布

    分布閩江、長江及長江的支流中。

    原形態(tài)

    體甚長,略側(cè)扁,腹部圓。頭前半部細(xì)長,稍成管狀,吻端平扁似鴨嘴形。口上位,下頜向上傾斜,且長于上頜,上頜骨末端達(dá)眼前緣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較近,向兩側(cè)面突出,兩頰很寬,眼后頭長為吻長的2~2.5倍。下咽齒1行,細(xì)長。鱗細(xì)小,側(cè)線向腹面微彎;側(cè)線鱗140~170。背鰭Ⅲ8,無硬刺,起點(diǎn)在腹鰭之后。臀鰭Ⅲ9~11。尾鰭分叉很深,下葉梢長于上葉。背部深灰色,腹部及兩側(cè)下半部銀白色,胸鰭淡紅,背鰭、尾鰭灰色,腹鰭、臀鰭灰白,尾鰭后緣呈黑色,在側(cè)線之上有一微黑色縱紋。為江河中大型的兇猛魚類。

    生活于水的中下層,主要以魚類為食。有江湖洄游習(xí)性。產(chǎn)卵期4~7月。

    性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食療本草》:"補(bǔ)五臟,益筋骨,和脾胃。"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鯮魚拼音注音Zōnɡ Yú別名

    鯼、火筩嘴、尖頭鳡、馬頭鯮、鴨嘴鯮、喇叭魚、長嘴鳡

    英文名dace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鯮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得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中下層,為兇猛的大型魚類,主要以魚類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閩江。

    原形態(tài)

    鯮魚,體細(xì)長,腹部圓,無腹棱。頭前部細(xì)長如管狀,吻平扁似鴨嘴??谏衔?,下頜長于上凳且稍向上傾斜。無須。眼中等大位于頭側(cè)稍上方,距吻端較近,眼間隔較平坦,眼后頭長約為吻長的2-2.5倍。下咽齒1行,稍呈圓柱狀。鱗細(xì)小,側(cè)線鱗136-170。背鰭3,8,無硬刺,其起點(diǎn)在腹鰭之后。臀鰭3,9-11,起點(diǎn)和背鰭末端相對或稍后。尾鰭分叉較深,下葉稍長于上葉。體背深灰色,兩側(cè)及腹部銀白色,胸鰭淡紅,背鰭、尾鰭灰色,腹鰭、臀鰭灰白,尾鰭后緣呈黑色,在側(cè)線上有一微黑色縱紋。

    歸經(jīng)

    脾;胃;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補(bǔ)虛益脾胃;強(qiáng)筋骨。主久病體弱;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鯮魚,多食宜人,作鮮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發(fā)病。

    2.《綱目》:鯪(魚),生江湖中。體圓厚而長,似HAN魚而腹稍起,扁額長喙,口在額下,細(xì)鱗,腹白背微黃色,亦能吠魚,大看二、三十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
  • 《中藥大辭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歸經(jīng)《本草衍義補(bǔ)遺》:“入脾......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沙蒿別名籽蒿來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氣,殺蟲。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種子適量研......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
  • 別名活麻草來源蕁麻科蕁麻屬植物裂葉蕁麻Urtica fissa Pritz.,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微寒。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用于風(fēng)濕骨痛,小兒吐乳,皮膚濕疹。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或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