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四十一、頭面風候

    作者: 巢元方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jīng)脈為風所乘也。諸陽經(jīng)脈,上走于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fā)泄,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新沐頭未干,不可以臥,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里互相乘。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yōu)轭^眩。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又云∶飽食沐發(fā),作頭風。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濃,喜成癬。一云作面風。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干嘔。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熱食枕手臥,久成頭風目澀。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后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cè),轉(zhuǎn)身二七。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又云∶解發(fā),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以手復捋頭五,通脈也。治頭風,令發(fā)不白。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傾側(cè),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除頭風。

    又云∶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云∶抱兩膝,自棄于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頭痛,偃臥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兩手頭后,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后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頭掖膊肘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