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菊苣

    《中國(guó)藥典》:菊苣拼音注音Jú Jù英文名HERBA CICHORII來(lái)源

    本品系維吾爾族習(xí)用藥材。為菊科植物毛菊苣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et Hout及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的地上部分。秋季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性狀

    毛菊苣:全體被硬毛。莖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灰綠色或帶紫色,具縱棱;斷面黃白色,中空。葉多破碎,灰綠色,莖中部的完整葉片呈大頭羽裂。頭狀花序5~13個(gè)成短總狀排列??偘鷪A筒狀,直徑5~6mm;苞片2層,外層稍短或近等長(zhǎng),有腺毛;舌狀花藍(lán)色。瘦果倒卵形,有棱,頂端截形,被鱗片狀冠毛,長(zhǎng)1~2mm,黃褐色或棕褐色。氣微,味咸、微苦。

    菊苣:莖近光滑。莖生葉少或退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少數(shù),簇生;苞片2層,外短內(nèi)長(zhǎng),無(wú)毛。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zhì),切段。

    性味

    微苦、咸,涼。

    功能主治

    清肝利膽,健胃消食,利尿消腫。用于濕熱黃疸,胃痛食少,水腫尿少。

    用法用量

    9~18g。

    摘錄《中國(guó)藥典》《中藥大辭典》:菊苣拼音注音Jú Jù別名

    卡斯尼(維名)

    出處

    《新疆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為菊科植物菊苣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草地、山溝。分布我國(guó)中部、東北及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有棱,直立,中空,多分枝。根生葉長(zhǎng)倒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狹細(xì),邊緣具疏的不整齊的牙齒及長(zhǎng)毛,中脈有粗毛;莖生葉少數(shù),較小,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有粗毛。頭狀花序腋生及頂生;總苞2列;花全部舌狀,藍(lán)色,聚藥雄蕊藍(lán)色,柱頭2裂,有向上的短剛毛。果實(shí)有棱角。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苦味物質(zhì)馬栗樹皮素、馬栗樹皮甙、野萵苣甙、山萵苣素和山萵苣苦素。根含山萵苣素、α-山萵苣醇、野萵苣甙。葉含單咖啡酰酒石酸、菊苣酸。新鮮花瓣含花色甙。

    藥理作用

    野生菊苣花的浸劑對(duì)動(dòng)物注射,可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增強(qiáng)心臟活動(dòng)(振幅加大而頻率減慢);煎劑有抗菌、收斂作用。根可提高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高濃度的浸劑可增進(jìn)胃分泌,但不增進(jìn)平滑肌張力。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種倍半萜。根還有輕瀉作用。種子有非特異性植物血球凝集素。還有人報(bào)告菊苣中含致癌烴,其含量高于其他咖啡類飲料。

    功能主治

    《新疆中草藥手冊(cè)》:"清肝利膽。治黃疸型肝炎。以菊苣三錢水煎服,并用適量煎水洗身。"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菊苣拼音注音Jú Jù別名

    藍(lán)菊

    英文名Chicory Herb, Common Chicory出處

    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菊苣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subsp. Uersicoloir (Fisch. Ex Link) Kitam. [Lactuca uersicolor (Fisch.)Sch.-Bip.]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疏林下、草叢中或?yàn)樵耘唷?/p>

    資源分布:分布于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菊苣 多年生草本,高20-150cm。根肥大。莖直立,有棱,中空,分枝偏斜且先端粗厚,有疏粗毛或絹毛,少有無(wú)毛?;~倒向羽狀分裂至不分裂,但有齒,長(zhǎng)6-20cm,先端裂片較大,側(cè)裂片三角形,基部漸狹成有翅的葉柄;莖生葉漸小,少數(shù),披針狀卵形至披針形,上部葉小,全緣,全部葉的下面被疏粗毛或絹毛。頭狀花序單生莖和枝端,或2-3個(gè)在中上部地腋內(nèi)簇生;總苞圓柱狀,長(zhǎng)8-14mm;外層總苞片長(zhǎng)短形狀不一,下部軟革質(zhì),有睫毛,外面無(wú)毛或有毛;花全部舌狀,花冠藍(lán)色。瘦果先端截形,冠毛短,長(zhǎng)0.2-0.8,鱗片狀,先端細(xì)齒裂?;ㄆ谙募尽?/p>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有馬栗樹皮素(escultin),馬栗樹皮甙(esculin),野萵苣甙(cichoriin),山萵苣素(lectucin)和山萵苣苦素(lacturopicrin)[1]。

    葉含咖啡酰酒石酸(monocaffeoyltartaric acid)[2],二咖啡酰酒石酸(dicaffeoyltartaric acid)又名菊苣酸(chicoric acid)[3]。

    藥理作用

    野生菊苣花的浸劑對(duì)動(dòng)物注射,可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增強(qiáng)心臟活動(dòng)(振幅加大而頻率減慢)調(diào)煎劑有抗菌、收斂作用。根可提高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高濃度的浸劑可增進(jìn)胃分泌,但不增進(jìn)平滑肌張力。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種倍半萜。根還有輕瀉作用。種子有非特異住植物血球凝集素。還有人報(bào)告菊苣中含致癌烴。其含量高于其他咖啡類飲料。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主濕熱黃疸;腎炎水腫;胃脘脹痛;食欲一振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新疆中草藥手冊(cè)》:清肝利膽。治黃疸型肝炎。 菊苣三錢水煎服,并用適量煎水洗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詩(shī)經(jīng)》),荎(《爾雅,),柘榆、梗榆(《廣雅》),釘枝榆(《中國(guó)樹木分類學(xué)》),刺梅(《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本草拾遺》來(lái)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樹皮或嫩葉。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遼寧......
  • 拼音注音Cì Yú Yè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采收和儲(chǔ)......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刺榆皮入藥,始載于《本草拾遺》,云“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shí)?!?.《蜀本草》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疏,美滑于白榆?!笨梢?,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lái)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瘜W(xué)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guó)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