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二十四、風痹候

    作者: 巢元方

    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濃,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痹;陰陽俱病,曰風痹。其以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肝。其狀∶夜臥則驚,飲多,小便數(shù)。夏遇痹者為脈痹,則血凝不流,令人萎黃。脈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心。其狀∶心下鼓,氣暴上逆,喘不通,嗌干喜噫。長夏遇痹者為肌痹,在肉則不仁。肌痹不已,復遇邪者,則移入脾。其狀∶四肢懈惰,發(fā)咳嘔汁。秋遇痹者為皮痹,則皮膚無所知。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于肺,其狀,氣奔痛。冬遇痹者為骨痹,則骨重不可舉,不隨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于腎,其狀喜脹。

    診其脈大而澀者,為痹;脈來急者,為痹。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痹。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又云∶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隨。

    《養(yǎng)生經(jīng)要集》云∶大汗急敷粉,著汗?jié)褚?,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p>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三曰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痹。

    又云∶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伸腰,口納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痹痛熱痛、兩脛不隨。

    又云∶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引兩手布兩膝。除痹嘔。

    又云∶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痹。

    又云∶左右手夾據(jù)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竅。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痛痹。

    又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倔強而悶,不問時節(jié),縮咽膊內(nèi),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日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nèi)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