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人有頭面身體先見紅斑,后漸漸皮破流水成瘡,以致須眉盡落,遍身腐爛,臭穢不堪,人以為大麻風也,誰知是火毒結成之病乎。大麻風之病,南粵甚多,以其地長蛇蟲,熱毒之氣裹住于皮膚之間,濕蒸之氣又藏遏于肌骨之內(nèi),故內(nèi)外交迫,蘊結不能遽宣,反致由斑而破,由破而腐也。此系最惡之病,不特南粵多生此病也。蓋毒瓦斯何地蔑有,濕熱乃天地所成,正不可分南北也。治法必以解毒為先。然而近人元氣虛者甚眾,徒瀉其毒,未必不先損其正,惟是補正又恐引邪入內(nèi),要當于補中散邪為妙。方用散癘湯∶
蒼術(三錢) 熟地(一兩) 玄參(一兩) 蒼耳子(三錢) 車前子(二錢) 金銀花(二兩) 薏仁(五錢)水煎服。連服十劑可半愈也。再服十劑,必全愈。
此方補腎健脾,又有散風、去濕、化毒之品,則攻補兼施,正旺而邪退也。倘純用寒涼,或全用風藥,鮮有奏功者矣。
此癥用黃金湯亦效。
大黃(五錢) 金銀花(半斤)水煎汁三碗,分作三次服,一日服完,必然大瀉惡糞,后單用金銀花三兩,連服十日全愈。
人有生大麻風者,不必盡在兩粵之中,往往居于兩粵之外而亦生者,人以火毒之入身也,誰知感酒濕之毒而成之者乎。夫酒氣熏蒸,最能害人,或臥于酒槽之上,或坐于酒缸之邊,皆能成病,大約多得之行房之后。蓋行房泄精,則毛竅盡開,酒氣易中,其病與大麻風無異。但兩粵之病,必相傳染于家人、父子之間,獨感酒毒而成者,止在本人,而他人無恙也。治法雖瀉火毒,仍須兼化酒毒為妙。方用解癘神丹∶
茯苓(三錢) 白術(五錢) 薏仁(五錢) 黃連(一錢) 玄參(一兩) 金銀花(三兩) 柞木枝(三錢)水煎服。連用十劑,未爛者可愈;已爛者,再服二十劑可愈也。
此方健脾去濕,化毒解酒,正氣無傷,邪氣易退,倘認癘風純是火毒,單用祛毒、瀉火之味,置酒濕于不問,非善治之法也。然酒濕之毒,何以別之?聞酒香而生憎,飲美醞而添疼,此乃感酒毒而成者也。倘若聞酒香而流涎,飲美醞而作癢者,非感酒毒,乃感火毒也。
此癘成于酒毒,亦可用黃金湯加柞木枝五錢,照前服之,得瀉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