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或問(wèn)∶頸上、兩耳后生疽何如?曰∶此名杼疽。初不甚腫,但痛癢不時(shí)而出清水,漸漸長(zhǎng)大,如玳瑁斑點(diǎn)者是也,亦名化骨瘡。急服八陣散、奪命丹、活命飲加桔梗、柴胡。若過(guò)時(shí),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證也。此證多生于積郁之人,七惡多見(jiàn),犯禁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