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吊蘭

    《全國中草藥匯編》:石吊蘭拼音注音Shí Diào Lán別名

    石豇豆、巖澤蘭、趕山艽、石三七[江西]

    來源

    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植物石吊蘭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以全株入藥。四季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注: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也作石吊蘭入藥;石豇豆Lysionotus cavaleriei Levl、石光棍(巖參)Lysionotus settatus D. Don與石吊蘭功效類似。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祛痰止咳,活血調(diào)經(jīng)。用于咳嗽,支氣管炎,痢疾,鉤端螺旋體病,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

    用法用量

    2~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石吊蘭拼音注音Shí Diào Lán別名

    黑烏骨(《植物名實圖考》),石豇豆(《草木便方》),石澤蘭、大姜豆、小澤蘭(《分類草藥性》),巖豇豆、巖茶(《貴州民間方藥集》),巖澤蘭(《貴陽民間藥草》),巖石蘭、巴巖草,肺紅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湖南藥物志》),接骨生、山澤蘭、千錘打、產(chǎn)后茶(《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蘭全草。8~9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巖石陰濕處。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陜西、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小灌木,高達25厘米,攀附石上或樹上。葉對生或3葉輪生;革質(zhì),長橢圓狀拔針形,長2.5~5厘米,寬0.8~1.2厘米,先端鈍形或尖,邊緣具鈍狀稀鋸齒,基部楔形或鈍圓,主脈下面凸出;葉柄紫紅綠色。聚傘花序腋生及頂生,花梗長約1厘米;萼深5裂,裂片狹披針形;花冠簡狀,白色至淡紅色,長約5厘米,中部以上膨脹,2唇形,5裂;發(fā)育雄蕊2,退化雄蕊2;雄蕊1,于房上位。蒴果線形,長約7~10厘米,直徑3毫米。種子細微,紡錘形,褐色,兩端有褐色毛?;ㄆ?月。

    性味

    甘苦,涼。

    ①《草木便方》:"甘。"

    ②《分類草藥性》:"苦,有毒。"

    ③《貴陽民間藥草》:"甘苦,平,無毒。"

    ④《文山中草藥》:"苦,涼。"

    功能主治

    清肺消痰,涼血止血,祛濕化滯,通絡(luò)止痛。治肺熱咳嗽,吐血,崩帶,菌痢,疳疾,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通肢節(jié),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養(yǎng)陰血。治風(fēng)濕氣腫,頭悶眼花,諸虛。"

    ③《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風(fēng)除濕,跌打損傷。"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⑤《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婦女血氣病。"

    ⑥《四川中藥志》:"治婦女崩帶,風(fēng)濕痹痛,小兒疳疾及內(nèi)傷喘咳。"

    ⑦《文山中草藥》:"清熱燥濕,消腫止痛。治菌痢,風(fēng)濕疼痛,皮膚化膿性感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腰、四肢痛:石吊蘭、杜仲各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熱咳:巖豇豆、青魚膽草、巖白菜各五錢。水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③治跌打損傷:石吊蘭五錢,水煎,兌酒服;外用搗爛敷傷處。(《湖南藥物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石吊蘭拼音注音Shí Diào Lán別名

    黑烏骨、石豇豆、石澤蘭、小澤蘭、巖豇豆、巖石茶、巖澤蘭、巖石蘭、巴巖草、肺紅草、瓜子草、石花、產(chǎn)后茶、山澤蘭、石三七、石虎、巖參、石豇豆、石楊梅、巖頭三七、巖條子、竹勿刺、員蘭、地楷杷

    英文名Few-flower Lysionotus ,Fewflower Lysionotus Herb, Herb of Fewflower Lysionotus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丘陵、山地林中或陰處石巖上或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石吊蘭 常綠小灌木。莖長7-30cm,有匍匐莖,常攀附于巖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葉對生或3-5葉輪生;有短柄,長1-5mm;葉生革質(zhì),形狀彎化較大,線形、線狀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5.8cm,寬0.4-1.5(-2)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鈍,寬楔形或的圓形,邊緣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數(shù)牙齒或小齒,有時近全緣,兩面無毛,側(cè)脈不顯?;▎紊?-4朵集生成聚傘花序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纖細;苞片小,披鏢形;花萼5深裂,裂片線關(guān)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紅以或帶淡紫色條紋,長3.5-4.8c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藥相連退化雄蕊2;花盤杯狀,4裂;雌蕊長2-3.4cm,內(nèi)藏;子房線形,花柱短,柱頭彎。蒴果線形,長5.5-9cm,寬2-3mm。種子紡錘形,長不及1mm,先端具長毛?;ㄆ?-10月,果期9-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有粗皺紋,節(jié)略膨大,節(jié)間長短不一,有葉痕及不定根,質(zhì)脆易折,斷面不整齊,黃綠色。葉輪生或?qū)ι?,多已膠落,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長圓形至條形,長12-15mm,寬3-16mm,先端鈍尖,葉上半部有疏鋸齒,邊緣反卷,厚革質(zhì);葉面草綠色,葉背黃綠色,主脈下陷,北面凸起。氣微,味苦。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由數(shù)層木栓細胞組成。木栓形成層明顯。皮層由10數(shù)列細胞組成,靠近木栓形成層處有斷續(xù)排列的纖維環(huán),間有石細胞分布鞋,其層紋及孔溝明顯,胞胞腔狹小,有的胞腔內(nèi)含有棕色物質(zhì)。內(nèi)皮層明顯。韌皮部連成環(huán)狀;木質(zhì)部導(dǎo)管類圓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排成單列。髓部較寬廣,細胞類圓形,壁落,薄壁細胞中充滿圓形、卵形和橢圓形的淀粉粒,直徑9-28μm。

    葉橫切面:上表皮為1列長橢圓形細胞,其內(nèi)方為2-3列大型上皮細胞,呈橢圓形或類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排列緊密,有氣孔。柵欄組織細胞1列,柵狀細胞形狀上寬下狹,排列整齊。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zhì)部導(dǎo)管呈多邊形,放射狀排列,主脈下方近下表皮處有1-2列厚角細胞,其間可見稀疏散在的單個纖維。

    粉末特征:棕黃色或黃綠色。①纖維錐形或梭形,長100-300μm,直徑20-30μm,胞腔狹窄,壁厚,孔泡及層紋明顯。②石細胞長方形,胞腔大,具孔,溝。③氣孔為不定式。④導(dǎo)管為梯形、螺紋。⑤木栓細胞呈多邊形,有細微的疣狀突起。⑥淀粉粒眾多,單個散在,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直徑9-28μm,臍點及層紋不明顯。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nèi)華達素(nevade-nsin)[1-3]。

    藥理作用

    體外結(jié)核菌抑菌試驗表明,石吊蘭素(巖豆素)在200μg/ml濃度下有抗菌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熱濾過,濾液蒸干,殘?zhí)都右掖?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鎂粉少量與鹽酸5-6滴,溶液顯深紅色。(檢查黃酮類成分)(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回流15min,趁熱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0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石吊蘭素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對照品和供試品溶液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開。日光下供試品在與對照品同一位置上顯同樣色斑。噴三氯化鋁后顏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顯紫紅色熒光。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注意

    《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p>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化痰止咳;祛瘀通經(jīng)。主風(fēng)濕痹痛;咳喘痰多;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通肢節(jié),治跌打,酒病。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養(yǎng)陰血。治風(fēng)濕氣腫,頭悶眼花,諸虛。

    3.《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風(fēng)除濕,跌打損傷。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5.《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婦女血氣病。

    6.《四川中藥志》:治婦女崩帶,風(fēng)濕痹痛,小兒疳疾及內(nèi)傷喘咳。

    7.《文山中草藥》:清熱燥濕,消腫止痛。治菌痢,風(fēng)濕疼痛,皮膚化膿性感染。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Máo Tí Gài Jué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軟刺蹄蓋蕨的全草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 strigillosum Moo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草叢......
  • 拼音注音Cū Máo Lín Gài Jué英文名Strigose Microlep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粗毛鱗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
  • 拼音注音Cū Huī Dìnɡ來源藥材基源:為柄灰包科真菌毛柄釘灰包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ttarraea stevenii (Libosch.) Fr.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去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鹽堿灘草地上,秋......
  • 拼音注音Cū Pí Sōnɡ Luó別名天蓬草、云霧草、樹發(fā)七來源藥材基源:為松蘿科植物粗皮松蘿的地衣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snea montis-fuji Mo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從林中樹干上鏟下,除去雜質(zhì),扎成小把,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Cū Pí Wā別名癩皮蛙英文名toad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蛙科動物粗皮蛙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arugosa (schlegel).采收和儲藏:夏季捕捉,捕得后,洗凈,鮮用或烘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