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藥配方顆粒以符合炮制規(guī)范的中藥飲片為原料,經(jīng)現(xiàn)代工業(yè)提取、濃縮、干燥、制粒而成。2001年,當時的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將以前的“單味中藥濃縮顆粒”、“免煎飲片”、“中藥精制顆?!钡冉y(tǒng)一命名為“中藥配方顆粒”。中藥配方顆粒在質(zhì)量標準和臨床應用上也日臻成熟。盡管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tǒng)飲片相比,更符合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的用藥要求,但是,中藥配方顆粒都是單味藥,經(jīng)過復方配藥后,其藥效與傳統(tǒng)中藥“共煎”藥的等同性上還有待研究。
1、中藥“共煎”可改變飲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研究顯示,糊化淀粉對蘆丁、槲皮素等酚性藥物有增加溶解度的作用。在1%葛根淀粉糊化溶液中,蘆丁的溶解度為純水的3.8倍。在同樣條件下槲皮素的可達6.5倍。糊化淀粉能增加酚性藥物溶解度的原因,是由于在長時間的“共煎”過程中,形成了“淀粉-蘆丁”復合物。一項對甘草與附子配伍煎液中甘草黃酮含量的研究表明,二藥配伍煎煮黃酮含量明顯高于甘草單煎液,其單煎液含量為1.18%,配伍煎液含量為1.85%。對4種不同工藝制備的黃連解毒湯中梔子苷含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連、黃柏、黃芩、梔子4味中藥,采用傳統(tǒng)方法水煎后總梔子苷的提取率為97.4%,而4藥分別單獨提取后合并的樣品中,總梔子苷的提取率僅為64.3%。
2、中藥“共煎”能改變藥物的口感
黃連、黃柏與大黃、甘草合用能改變小檗堿型生物堿的苦味。研究人員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12個含黃連的方劑,各按記載的方法調(diào)制。結果證明,方中含有大黃、甘草的湯液中,小檗堿型生物堿的苦味均消失,而不含大黃、甘草的湯液中,有小檗堿型生物堿的強烈苦味。研究人員認為,大黃、甘草與黃連共煎過程中,生成了黃褐色的鞣酸小檗堿和黃色的雙小檗堿-單甘草酸鹽的膠狀沉淀。這種沉淀不僅能消除小檗堿的苦味,還可增加其溶出度,服用后能在體內(nèi)產(chǎn)生藥理作用,不屬配伍禁忌。而中藥配方顆粒的同類藥單獨提取混合后,苦味無明顯改變。
3、中藥“共煎”能降低藥物毒性、增強療效。
實驗證明,附子在單獨使用時,其強心作用既不明顯,也不持久,且有一定毒性。但在傳統(tǒng)共煎劑“四逆湯”中,盡管干姜、甘草無強心作用,但經(jīng)配伍后,附子的強心作用增強且持久,毒性下降。而單服附子的毒性是“四逆湯”的4.1倍。實驗還表明,將干姜、甘草與附子分煎后再混合,或各單煎后次序給藥,其毒性仍相當于單獨服用附子。研究者認為,“四逆湯”中附子毒性降低的原因是附子中的生物堿與干姜、甘草在共煎過程中產(chǎn)生了化學變化。
4、中藥“共煎”能降低細菌的耐藥性
在黃連單方與復方耐藥性強弱的比較實驗中可以看出,單方細菌耐藥性遠遠高于復方。例如單獨使用黃連與黃連解毒湯在同樣條件下接種細菌培養(yǎng),細菌能在黃連高于實驗濃度32倍的情況下生長,而黃連解毒湯僅是4倍。
筆者認為,在中藥配方顆粒質(zhì)量標準研究上,可以在以往的科研成果基礎上進行科研資源重組,合理分工合作,通過建立全新、先進的科研平臺,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藥配方顆粒以符合炮制規(guī)范的中藥飲片為原料,經(jīng)現(xiàn)代工業(yè)提取、濃縮、干燥、制粒而成。2001年,當時的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將以前的“單味中藥濃縮顆粒”、“免煎飲片”、“中藥精制顆?!钡冉y(tǒng)一命名為“中藥配方顆粒”。中藥配方顆粒在質(zhì)量標準和臨床應用上也日臻成熟。盡管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tǒng)飲片相比,更符合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的用藥要求,但是,中藥配方顆粒都是單味藥,經(jīng)過復方配藥后,其藥效與傳統(tǒng)中藥“共煎”藥的等同性上還有待研究。
1、中藥“共煎”可改變飲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研究顯示,糊化淀粉對蘆丁、槲皮素等酚性藥物有增加溶解度的作用。在1%葛根淀粉糊化溶液中,蘆丁的溶解度為純水的3.8倍。在同樣條件下槲皮素的可達6.5倍。糊化淀粉能增加酚性藥物溶解度的原因,是由于在長時間的“共煎”過程中,形成了“淀粉-蘆丁”復合物。一項對甘草與附子配伍煎液中甘草黃酮含量的研究表明,二藥配伍煎煮黃酮含量明顯高于甘草單煎液,其單煎液含量為1.18%,配伍煎液含量為1.85%。對4種不同工藝制備的黃連解毒湯中梔子苷含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連、黃柏、黃芩、梔子4味中藥,采用傳統(tǒng)方法水煎后總梔子苷的提取率為97.4%,而4藥分別單獨提取后合并的樣品中,總梔子苷的提取率僅為64.3%。
2、中藥“共煎”能改變藥物的口感
黃連、黃柏與大黃、甘草合用能改變小檗堿型生物堿的苦味。研究人員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12個含黃連的方劑,各按記載的方法調(diào)制。結果證明,方中含有大黃、甘草的湯液中,小檗堿型生物堿的苦味均消失,而不含大黃、甘草的湯液中,有小檗堿型生物堿的強烈苦味。研究人員認為,大黃、甘草與黃連共煎過程中,生成了黃褐色的鞣酸小檗堿和黃色的雙小檗堿-單甘草酸鹽的膠狀沉淀。這種沉淀不僅能消除小檗堿的苦味,還可增加其溶出度,服用后能在體內(nèi)產(chǎn)生藥理作用,不屬配伍禁忌。而中藥配方顆粒的同類藥單獨提取混合后,苦味無明顯改變。
3、中藥“共煎”能降低藥物毒性、增強療效。
實驗證明,附子在單獨使用時,其強心作用既不明顯,也不持久,且有一定毒性。但在傳統(tǒng)共煎劑“四逆湯”中,盡管干姜、甘草無強心作用,但經(jīng)配伍后,附子的強心作用增強且持久,毒性下降。而單服附子的毒性是“四逆湯”的4.1倍。實驗還表明,將干姜、甘草與附子分煎后再混合,或各單煎后次序給藥,其毒性仍相當于單獨服用附子。研究者認為,“四逆湯”中附子毒性降低的原因是附子中的生物堿與干姜、甘草在共煎過程中產(chǎn)生了化學變化。
4、中藥“共煎”能降低細菌的耐藥性
在黃連單方與復方耐藥性強弱的比較實驗中可以看出,單方細菌耐藥性遠遠高于復方。例如單獨使用黃連與黃連解毒湯在同樣條件下接種細菌培養(yǎng),細菌能在黃連高于實驗濃度32倍的情況下生長,而黃連解毒湯僅是4倍。
筆者認為,在中藥配方顆粒質(zhì)量標準研究上,可以在以往的科研成果基礎上進行科研資源重組,合理分工合作,通過建立全新、先進的科研平臺,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