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鬼遺方》云∶凡癰疽外熱內疼者,是有客邪,內有積毒,欲作膿透之候。
洪寶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黃散)
天花粉(三兩) 姜黃 白芷(各一兩) 赤芍藥(二兩)
上為末。茶酒湯使,隨證熱涂。諸般熱證,癰腫金瘡,此藥一涼而已,能化血為水,又能使血瘀積,又能涼肌生肉,去死肌爛肉,又能破血退腫,又能滯氣為浮,能止痛,又能為痛閉膿,又能出膿,一反一復,此方藥性無他,遇涼效少,遇熱效多,故非十分陽證,不可輕用,恐或凝寒,治療費力。若夫金瘡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藥。余外但可為前二藥之佐使爾,當審之審之。大抵此三藥,可合力同功者,可獨將專權者,可分司列職者,可合圍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鋒奇兵取勝者,可奇兵先鋒正兵取勝者,神圣工巧,端與兵法無異,然兵隨印轉,將逐令行,故立功取勝,存乎其人,茍非明理通變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后。一若病勢大熱,可用熱茶調敷,如證稍溫,則用酒調。若用以撮膿,可用三分,姜汁七分茶調,何也?此藥最涼,能使血退,姜汁性熱,能引血潮,故血退則被引,血潮被逐,進退相持而后成膿作破,逼膿盡流也。
一凡瘡口破處,肉硬不消者,瘡口被風所襲也,此方中加獨活以去風,用熱酒調,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又加紫荊皮,有必消之理矣。一此方莫善去金瘡,及諸熱證赤腫,斷諸血根,不使 赤。若癰疽不可輕用,恐貼處不散,F(xiàn)S 毒入內,在骨則成骨癰,在喉項則毒瓦斯聚喉,在胸背則陰爛臟腑,在腹肚則為內癰,殺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沖和、玉龍,根據(jù)法詳證,用之為妙。一年少血壯之人,衰老血敗之士,如有濺血,無藥可止,血盡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調敷手足上下尺余遠;若在胸背、腰腹,則全體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卻用斷血藥,(五倍末方,見金瘡條中。)或神效軍中方、 口方得安愈。一治金瘡重者,筋斷脈絕,血盡人亡,如要斷血,須用繩及絹袋,縛住人手臂,卻以此方,從手臂上用茶調,敷住血路,然后卻用斷血藥 口,卻不可使內補,及四物等藥,卻又能令人發(fā)嘔吐,甚則口眼 斜,少焉發(fā)煩發(fā)熱成破傷風,只可下對金飲,加川芎、白芷、姜棗煎自安,卻徐徐補血。如或有破傷風證,又須用破傷風藥,即葛根湯之類,(方見后)。瘡口用軍中方,加九肋鱉甲酥炙碾。一凡金瘡在頭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調,團圍敷頸上截血,瘡口邊亦用此敷,軍中方 口,重者十日,輕者三日效。一凡金瘡著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調此方,敷瘡口,兩旁以火微炙之;或燒早稻稈煙熏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是風襲,可用南星,茶調敷之即愈,然后以軍中方, 口妙。一治婦人產后或經絕,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調敷頸上,生艾汁調亦妙,其血立止,然后服藥以絕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復脹,可用線于舌根頸縛住勿除,于頸項上截血,內用黃芩、荊芥涼心之藥,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調結口之藥以治之,泡破除線,血不脹矣。服涼心藥,四物湯加荊芥、薄荷、朱砂。一此方用藥調涂熱毒,恐隨干隨痛,赤腫不退,當用雞子清調敷,諸熱毒難干妙,湯火瘡同。
一打破傷損在胸膈上者,藥通血不下,可用綠豆水,調此藥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從高墜下,用通血藥不下,數(shù)日病患幾死,此必天時寒凍,服大黃等藥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熱酒調軍姜末飲之。片時血通,人得更生,蓋借熱性以活死血,則前藥方能行矣。治發(fā)背初發(fā)時小,后五七日赤腫高,即罨藥,令內毒散減疼,免牽引。
乳香膏
乳香(一兩) 青薄荷葉(四兩,洗干)
上研勻,濃罨患處,以青絹蓋之,如干以新汲水潤之,常令濕,其熱毒自然消散,如熱毒攻結可用,氣毒攻結不可用。
金黃散貼癰毒,令內消。
白芷 白芨 白蘞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
治陽證腫毒,并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一段,刮去青,兩頭留節(jié)開一小竅,人草在內,滿后卻用油灰塞竅,從冬至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驗兩竅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水調敷。
《藥性論》甘蕉根,搗敷一切癰腫上,干即更敷,無不瘥者。
梅師治癰疽發(fā)背,或發(fā)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shù)易效。
諸瘡腫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搗爛。若稠點井花水少許,若不稠,不須用水,以紙攤如膏藥貼之立效。
又方 芙蓉葉,搗爛罨,立效;曬干為末,水調敷,亦妙。
治發(fā)背,蝸牛百個,活者置凈瓶內。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閉,自晚至曉,其水如涎,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刷瘡上效。
治背癰與癤,久年煙壁土、黃柏,等分為細末,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湯下、一二錢妙。(《經驗》)
七寶散(《本事》) 治癰疽,止痛拔毒。
干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用三匙,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盞半,放溫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寒水石(研,飛過) 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薄紙攤貼之。
天花青露散罨圍一切腫毒。
白芨 白蘞 白薇 白芷 白鮮皮 樸硝 青黛 黃柏 老龍骨(各一兩) 天花粉 青露(各三兩)
大黃(四兩)
上為細末,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中留頭,用替針膏貼之。
消腫散圍罨腫毒,一切瘡癤并治。
大黃 水仙子 山藥 苧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姜 香蛤粉 花蕊石上將前藥搗和,如干加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留一頭,用替針膏貼之。
神護膏圍罨一切腫毒。
小赤豆 黃皮 白蘞 白芷 天花粉 南星(各等分)
上為末。陰用米醋與蜜水同,陽用商陸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黃金散,加黃皮為主。
水澄膏秘方,圍敷腫毒。
郁金 白蘞 白芨 五倍子(各一兩) 乳香 雄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水調敷,如熱極者,用臘水尤妙。
五金膏(一名葵花散)
黃葵花(七朵) 川連(二錢,去須) 山梔(三個,肥者) 黃柏(五錢) 川郁金(三錢)
上為末,井華水調成膏敷。此藥性急,宜速打之。
清涼膏治初患癰腫瘡癤,熱 疼痛,消腫毒。
大黃(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漿水調攤貼之,醋摩亦得。
治諸瘡腫不散者。
上取白藥根,搗爛敷貼,干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新水調涂之亦得。
治諸瘡腫,馬毒瘡。
上以馬齒莧,水煮冷服一升,及涂瘡上。治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涂之效。治緊唇、面腫,搗汁涂。冬用干末,水調涂。治丹毒、發(fā)背腫,搗敷之,不住者,以藍靛和之更佳。治多年惡瘡,搗爛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種風結瘡,取馬齒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內蠟三兩,重煎之成膏,涂瘡上并服之。
清水膏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腫痛,攻沖四畔 腫,抽熱毒,散腫氣。
羊桃根 川大黃 黃芩 綠豆粉 黃柏(各一兩) 赤小豆上為細末。用蕓苔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此呐夏[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濃一錢許貼之,干即易。
水調膏治癰疽毒熱,赤 疼痛。
川大黃(生用,研末) 杏仁(去皮尖,研) 鹽花(各三分)
上為細末。研令勻,以新汲水和調,稀稠得所。旋即涂腫上,干即易之。
郭氏水澄膏治風熱腫毒,赤紅色,攻 疼痛不止。
白芨 白蘞(各四錢) 郁金(一對) 大黃 黃柏 黃藥子 榆皮(各七錢半) 乳香 沒藥雄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新汲水一碗,藥末不以多少,澄于水內,藥定去水。敷于腫處,上用白紙封之,用雞翎掠此水濕潤。
二黃膏治一切腫毒。
黃柏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搽,如干以水潤之。
揭毒散
大黃(一兩半) 白芨(一兩) 樸硝(二兩)
上為末。用井水調搽,如干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涼之藥,若瘡瘍 腫作痛,屬陽之證,宜用之。或微腫痛,而不赤者,恐不宜用。蓋氣血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反為難治之證矣。
三消散退極熱證,赤腫 開者。
樸硝 焰硝 大黃 梔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地黃汁,調涂貼。芙蓉葉搗汁調亦可。
四面楚歌敷諸般疽,發(fā)腫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瘡口合而止。
荊芥(和根,銼碎) 赤芍藥 大柏皮 土當歸 山大黃 土白芷 天南星 赤小豆 商陸根(銼片子,焙) 白芨 赤斂 白蘞 草烏 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為末。生地黃汁,調角四畔,或苦齏根汁,腫用商陸根研汁,未潰則滿涂上,或有尖起處,則留出瘡口。
水師晶明治諸發(fā)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膿潰爛,最要洗凈,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凈干,再用角貼摻藥,一日一次。
大柏皮 澤蘭 莽草 荊芥 赤芍藥 山大黃 土白芷 土當歸 獨活(各等分)
上銼粗散。用水一斗,入蔥白、大椒、橘葉同煎熏洗。如已爛,入豬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干痛,凈洗為度。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鬼遺方》云∶凡癰疽外熱內疼者,是有客邪,內有積毒,欲作膿透之候。
洪寶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黃散)
天花粉(三兩) 姜黃 白芷(各一兩) 赤芍藥(二兩)
上為末。茶酒湯使,隨證熱涂。諸般熱證,癰腫金瘡,此藥一涼而已,能化血為水,又能使血瘀積,又能涼肌生肉,去死肌爛肉,又能破血退腫,又能滯氣為浮,能止痛,又能為痛閉膿,又能出膿,一反一復,此方藥性無他,遇涼效少,遇熱效多,故非十分陽證,不可輕用,恐或凝寒,治療費力。若夫金瘡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藥。余外但可為前二藥之佐使爾,當審之審之。大抵此三藥,可合力同功者,可獨將專權者,可分司列職者,可合圍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鋒奇兵取勝者,可奇兵先鋒正兵取勝者,神圣工巧,端與兵法無異,然兵隨印轉,將逐令行,故立功取勝,存乎其人,茍非明理通變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后。一若病勢大熱,可用熱茶調敷,如證稍溫,則用酒調。若用以撮膿,可用三分,姜汁七分茶調,何也?此藥最涼,能使血退,姜汁性熱,能引血潮,故血退則被引,血潮被逐,進退相持而后成膿作破,逼膿盡流也。
一凡瘡口破處,肉硬不消者,瘡口被風所襲也,此方中加獨活以去風,用熱酒調,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又加紫荊皮,有必消之理矣。一此方莫善去金瘡,及諸熱證赤腫,斷諸血根,不使 赤。若癰疽不可輕用,恐貼處不散,F(xiàn)S 毒入內,在骨則成骨癰,在喉項則毒瓦斯聚喉,在胸背則陰爛臟腑,在腹肚則為內癰,殺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沖和、玉龍,根據(jù)法詳證,用之為妙。一年少血壯之人,衰老血敗之士,如有濺血,無藥可止,血盡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調敷手足上下尺余遠;若在胸背、腰腹,則全體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卻用斷血藥,(五倍末方,見金瘡條中。)或神效軍中方、 口方得安愈。一治金瘡重者,筋斷脈絕,血盡人亡,如要斷血,須用繩及絹袋,縛住人手臂,卻以此方,從手臂上用茶調,敷住血路,然后卻用斷血藥 口,卻不可使內補,及四物等藥,卻又能令人發(fā)嘔吐,甚則口眼 斜,少焉發(fā)煩發(fā)熱成破傷風,只可下對金飲,加川芎、白芷、姜棗煎自安,卻徐徐補血。如或有破傷風證,又須用破傷風藥,即葛根湯之類,(方見后)。瘡口用軍中方,加九肋鱉甲酥炙碾。一凡金瘡在頭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調,團圍敷頸上截血,瘡口邊亦用此敷,軍中方 口,重者十日,輕者三日效。一凡金瘡著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調此方,敷瘡口,兩旁以火微炙之;或燒早稻稈煙熏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是風襲,可用南星,茶調敷之即愈,然后以軍中方, 口妙。一治婦人產后或經絕,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調敷頸上,生艾汁調亦妙,其血立止,然后服藥以絕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復脹,可用線于舌根頸縛住勿除,于頸項上截血,內用黃芩、荊芥涼心之藥,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調結口之藥以治之,泡破除線,血不脹矣。服涼心藥,四物湯加荊芥、薄荷、朱砂。一此方用藥調涂熱毒,恐隨干隨痛,赤腫不退,當用雞子清調敷,諸熱毒難干妙,湯火瘡同。
一打破傷損在胸膈上者,藥通血不下,可用綠豆水,調此藥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從高墜下,用通血藥不下,數(shù)日病患幾死,此必天時寒凍,服大黃等藥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熱酒調軍姜末飲之。片時血通,人得更生,蓋借熱性以活死血,則前藥方能行矣。治發(fā)背初發(fā)時小,后五七日赤腫高,即罨藥,令內毒散減疼,免牽引。
乳香膏
乳香(一兩) 青薄荷葉(四兩,洗干)
上研勻,濃罨患處,以青絹蓋之,如干以新汲水潤之,常令濕,其熱毒自然消散,如熱毒攻結可用,氣毒攻結不可用。
金黃散貼癰毒,令內消。
白芷 白芨 白蘞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
治陽證腫毒,并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一段,刮去青,兩頭留節(jié)開一小竅,人草在內,滿后卻用油灰塞竅,從冬至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驗兩竅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水調敷。
《藥性論》甘蕉根,搗敷一切癰腫上,干即更敷,無不瘥者。
梅師治癰疽發(fā)背,或發(fā)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shù)易效。
諸瘡腫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搗爛。若稠點井花水少許,若不稠,不須用水,以紙攤如膏藥貼之立效。
又方 芙蓉葉,搗爛罨,立效;曬干為末,水調敷,亦妙。
治發(fā)背,蝸牛百個,活者置凈瓶內。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閉,自晚至曉,其水如涎,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刷瘡上效。
治背癰與癤,久年煙壁土、黃柏,等分為細末,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湯下、一二錢妙。(《經驗》)
七寶散(《本事》) 治癰疽,止痛拔毒。
干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用三匙,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盞半,放溫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寒水石(研,飛過) 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薄紙攤貼之。
天花青露散罨圍一切腫毒。
白芨 白蘞 白薇 白芷 白鮮皮 樸硝 青黛 黃柏 老龍骨(各一兩) 天花粉 青露(各三兩)
大黃(四兩)
上為細末,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中留頭,用替針膏貼之。
消腫散圍罨腫毒,一切瘡癤并治。
大黃 水仙子 山藥 苧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姜 香蛤粉 花蕊石上將前藥搗和,如干加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留一頭,用替針膏貼之。
神護膏圍罨一切腫毒。
小赤豆 黃皮 白蘞 白芷 天花粉 南星(各等分)
上為末。陰用米醋與蜜水同,陽用商陸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黃金散,加黃皮為主。
水澄膏秘方,圍敷腫毒。
郁金 白蘞 白芨 五倍子(各一兩) 乳香 雄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水調敷,如熱極者,用臘水尤妙。
五金膏(一名葵花散)
黃葵花(七朵) 川連(二錢,去須) 山梔(三個,肥者) 黃柏(五錢) 川郁金(三錢)
上為末,井華水調成膏敷。此藥性急,宜速打之。
清涼膏治初患癰腫瘡癤,熱 疼痛,消腫毒。
大黃(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漿水調攤貼之,醋摩亦得。
治諸瘡腫不散者。
上取白藥根,搗爛敷貼,干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新水調涂之亦得。
治諸瘡腫,馬毒瘡。
上以馬齒莧,水煮冷服一升,及涂瘡上。治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涂之效。治緊唇、面腫,搗汁涂。冬用干末,水調涂。治丹毒、發(fā)背腫,搗敷之,不住者,以藍靛和之更佳。治多年惡瘡,搗爛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種風結瘡,取馬齒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內蠟三兩,重煎之成膏,涂瘡上并服之。
清水膏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腫痛,攻沖四畔 腫,抽熱毒,散腫氣。
羊桃根 川大黃 黃芩 綠豆粉 黃柏(各一兩) 赤小豆上為細末。用蕓苔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此呐夏[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濃一錢許貼之,干即易。
水調膏治癰疽毒熱,赤 疼痛。
川大黃(生用,研末) 杏仁(去皮尖,研) 鹽花(各三分)
上為細末。研令勻,以新汲水和調,稀稠得所。旋即涂腫上,干即易之。
郭氏水澄膏治風熱腫毒,赤紅色,攻 疼痛不止。
白芨 白蘞(各四錢) 郁金(一對) 大黃 黃柏 黃藥子 榆皮(各七錢半) 乳香 沒藥雄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新汲水一碗,藥末不以多少,澄于水內,藥定去水。敷于腫處,上用白紙封之,用雞翎掠此水濕潤。
二黃膏治一切腫毒。
黃柏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搽,如干以水潤之。
揭毒散
大黃(一兩半) 白芨(一兩) 樸硝(二兩)
上為末。用井水調搽,如干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涼之藥,若瘡瘍 腫作痛,屬陽之證,宜用之。或微腫痛,而不赤者,恐不宜用。蓋氣血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反為難治之證矣。
三消散退極熱證,赤腫 開者。
樸硝 焰硝 大黃 梔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地黃汁,調涂貼。芙蓉葉搗汁調亦可。
四面楚歌敷諸般疽,發(fā)腫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瘡口合而止。
荊芥(和根,銼碎) 赤芍藥 大柏皮 土當歸 山大黃 土白芷 天南星 赤小豆 商陸根(銼片子,焙) 白芨 赤斂 白蘞 草烏 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為末。生地黃汁,調角四畔,或苦齏根汁,腫用商陸根研汁,未潰則滿涂上,或有尖起處,則留出瘡口。
水師晶明治諸發(fā)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膿潰爛,最要洗凈,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凈干,再用角貼摻藥,一日一次。
大柏皮 澤蘭 莽草 荊芥 赤芍藥 山大黃 土白芷 土當歸 獨活(各等分)
上銼粗散。用水一斗,入蔥白、大椒、橘葉同煎熏洗。如已爛,入豬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干痛,凈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