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肘后備急方》 治風(fēng)毒腳弱痹滿上氣方第二十一

    香港腳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時(shí)冷時(shí)熱,皆其候也,不即治,轉(zhuǎn)上入腹,便發(fā)氣,則殺人。治之多用湯酒摩膏,種數(shù)既多,不但一劑,今只取單效,用兼灸法。

    取好豉一升,三蒸三曝干,以好酒三斗漬之,三宿可飲。隨人多少,欲預(yù)防不必待時(shí),便與酒煮豉服之,腳弱其得小愈,及更營諸方服之,并及灸之。

    次服獨(dú)活酒方。獨(dú)活五兩,附子五兩(生用,切)。以酒一斗,漬經(jīng)三宿,服從一合始,以微痹為度。

    又方:白礬石二斤,亦可用鐘乳(末),附子三兩,豉三升。酒三斗,漬四五日,稍飲之。若此有氣,加蘇子二升也。

    又方:好硫黃三兩(末之),牛乳五升。先煮乳水五升,仍納硫黃,煎取三升。一服三合亦可。直以乳煎硫黃,不用水也。卒無牛乳,羊乳亦得。

    又方:法先煎牛乳三升,令減半,以五合,輒服硫黃末一兩,服畢,濃蓋取汗,勿令得風(fēng),中間更一服,暮又一服。若已得汗,不復(fù)更取,但好將息,將護(hù)之。若未瘥,愈后數(shù)日中,亦可更作。若長將,亦可煎為丸,北人服此治腳多效,但須極好硫黃耳,可預(yù)備之。

    若脛已滿,捏之沒指者。但勒飲烏犢牛溺二三升,使小便利,息漸漸消。當(dāng)以銅器,尿取新者為佳。無烏牛,純黃者,亦可用之。

    又方:取牽牛子,搗,蜜丸如小豆大五丸。取合,小便利,亦可,正爾吞之,其子黑色,正似?子核形,市人亦賣之。

    又方:三白根,搗碎。酒飲之。

    又方:酒若水煮大豆飲其汁。又食小豆亦佳。又生研胡麻酒和服之,瘥。

    又方:大豆三升,水一斗,煮取九升,納清酒九升,又煎取九升。稍稍飲之,小便利,則腫歇也。

    其有風(fēng)引白雞竹瀝獨(dú)活諸湯,及八風(fēng)石斛狗脊諸散,并別在大方中。金芽酒最為治之要,今載其方。

    蜀椒、茵芋、金牙、細(xì)辛、?草、干地黃、防風(fēng)、附子、地膚、蒴?、升麻各四兩,人參三兩,羌活一斤,牛膝五兩。十四物,切,以酒四斗,漬七日,飲二三合,稍加之。亦治口不能言,腳屈至良。又有側(cè)子酒,亦效。

    若田舍貧家,此藥可釀。菝?及松節(jié)、松葉皆善。

    菝?(凈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深D作三五斛。若用松節(jié)葉,亦根據(jù)準(zhǔn)此法,其汁不厭濃也,患腳屈,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內(nèi)緊結(jié)者,服之不過三五劑,皆平復(fù)。如無釀,水邊商陸亦佳。

    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處,今止疏要者。必先從上始,若直灸腳,氣上不泄則危矣,先灸大椎。

    在項(xiàng)上大節(jié)高起者,灸其上面一穴耳。若氣,可先灸百會(huì)五十壯,穴在頭頂凹中也。

    肩井各一百壯。

    在兩肩小近頭凹處,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

    次灸膻中,五十壯。

    在胸前兩邊對(duì)乳胸厭骨解間,指按覺氣翕翕爾是也,一云正胸中一穴也。

    次灸巨闕。

    在心厭尖尖四下一寸,以寸度之,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氣。若能灸百會(huì)、風(fēng)府、胃管及五臟?,則益佳,視病之寬急耳。諸穴出《灸經(jīng)》,不可具載之。

    次乃灸風(fēng)市百壯。

    在兩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dāng)中指頭大筋上,捻之,自覺好也。

    次灸三里二百壯。

    以病患手橫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頭骨下,指中節(jié)是其穴,附脛骨外邊,捻之,凹凹然也。

    次灸上廉,一百壯。

    又灸三里下,一夫。

    次灸下廉,一百壯。

    又在上廉下,一夫。

    次灸絕骨,二百壯。

    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duì),分間二穴也。此下一十八穴,并是要穴,余伏兔、犢鼻穴,凡灸此壯數(shù),不必頓畢,三日中報(bào)灸合盡。

    又方:孔公孽二斤,石斛五兩。酒二斗浸。服之。

    附方《斗門方》治卒風(fēng)毒,腫氣急痛。以柳白皮一斤,銼,以酒煮令熱。帛裹熨腫上,冷再煮,易之,甚妙也。

    《圣惠方》治走注風(fēng)毒疼痛。用小芥子末和雞子白。調(diào)敷之。

    《經(jīng)驗(yàn)后方》治風(fēng)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貯,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二合,日三服。

    《食醫(yī)心鏡》除一切風(fēng)濕痹,四肢拘攣。

    蒼耳子三兩,搗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

    又?治筋脈拘攣,久風(fēng)濕痹下氣,除骨中邪氣,利腸胃,消水腫,久服輕身益氣力。

    薏苡仁一升,搗為散,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崭故?。

    又?主補(bǔ)虛,去風(fēng)濕痹。醍醐二大兩,暖酒一杯,和醍醐一匙。飲之。

    《經(jīng)驗(yàn)方》治諸處皮里面痛。何首烏,末,姜汁調(diào)成膏。痛處以帛子裹之,用火炙鞋底,熨之,妙。

    孫真人方,主香港腳及上氣。取鯽魚一尺,長者,作膾食,一兩頓瘥。

    《千金翼》治香港腳沖心。白礬二兩,以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腳,良。

    《廣利方》治香港腳沖煩,悶亂不識(shí)人。大豆一升,水三升,濃煮取汁,頓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半升。即定。

    蘇恭云,凡患香港腳,每旦任意飽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如饑可食豉粥。若暝不消,欲致霍亂者。

    即以高良姜二兩,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盡,即消,待極饑乃食一碗薄粥,其藥唯極飲之,良。若卒無高良姜,母姜一兩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極熟,和滓食之,雖不及高良姜,亦大效矣。

    唐《本注》云,香港腳。

    煮葒草濃汁,漬之,多瘥。

    《簡要濟(jì)眾》治香港腳連腿腫滿,久不瘥方。

    黑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搗為散,生姜汁調(diào)如膏。涂敷腫上,藥干再調(diào)涂之,腫消為度。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