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林女科證治》 外感發(fā)熱

    作者: 未知

    產(chǎn)后有外感發(fā)熱者,蓋臨盆之際,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痛、身痛、憎寒、壯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shù),外感證也。然此外感隨感隨病,與正傷寒不同。故宜略加解散即痊。

    勿謂新產(chǎn)之后,不宜表散,但當(dāng)酌其虛實而分治之。如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若氣虛脾弱者,宜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強壯氣實者,宜正柴胡飲。

    若兼火盛而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fēng)寒俱感,表里俱滯者,宜五積散。

    三柴胡飲

    柴胡(二三錢)白芍(一錢五分)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生姜(三五片) 當(dāng)歸(二錢,溏泄者,易熟地黃)

    水煎,溫服。

    如微寒咳嗽者,加半夏(制)一錢。

    四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三五片) 當(dāng)歸(二三錢) 人參(二三錢)

    水煎,溫服。

    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 白術(shù)(蜜炙) 當(dāng)歸(各二三錢) 熟地黃(三五錢) 白芍(炒,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煎,溫服。

    寒勝無火者,減白芍,加生姜三五片,或炮姜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脾滯者,減白術(shù);氣虛者,加人參二三錢;腰痛加杜仲(炒)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補陰益氣煎

    人參 當(dāng)歸 山藥(酒炒,各二三錢) 熟地黃(三五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柴胡(一二錢)升麻(三五分) 生姜(三五片)

    水煎,溫服。

    如火浮于上,去升麻。無外邪,去柴胡。

    理陰煎

    熟地黃(三五錢) 當(dāng)歸(二三錢) 炙甘草 干姜(炒黃,各一錢)

    水煎,熱服。或加肉桂一錢。

    若風(fēng)寒外感,邪不深者,加柴胡一錢五分;若寒凝陰盛者,加麻黃(去沫)一錢;若外感寒邪,脈細(xì),惡寒或背畏寒者,加細(xì)辛一錢,甚者再加附子一錢;腰腹疼痛,加杜仲(炒)、枸杞;腹脹滯痛,加陳皮、木香。

    正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 防風(fēng) 甘草(各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 生姜(三五片)

    水煎,熱服。

    頭痛加川芎一錢;熱渴加葛根一二錢;嘔惡加半夏(制)一錢五分;濕勝加蒼術(shù)(制)一錢;胸腹微滯加濃樸一錢;寒盛加蘇葉一錢。

    一柴胡飲

    柴胡(二三錢) 黃芩 生地黃 陳皮(各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 甘草(八分)

    水煎,溫服。

    內(nèi)熱甚者,加連翹(去心)一錢;外邪甚者,加防風(fēng)一錢;邪結(jié)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麩炒)

    一錢;熱渴加天花粉一錢,或葛根一錢;熱甚加知母、石膏。

    五積散

    當(dāng)歸 麻黃(去節(jié)) 蒼術(shù)(泔制) 陳皮(各一錢) 濃樸(姜制) 干姜(炮) 白芍 枳殼(麩炒,各八分) 半夏(炮)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甘草 茯苓 肉桂 人參(各五分) 川芎(四分)姜(三片) 蔥白(三莖)

    水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