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內(nèi)傷休息痢

    【內(nèi)傷休息痢之癥】無外感之邪,非暴發(fā)暴痢之癥,但因脾胃虧損,漸成積痢,或發(fā)或止,經(jīng)年不愈,此內(nèi)傷休息痢癥也。

    【內(nèi)傷休息痢之因】或因勞心過度,思慮傷脾,或因胃強脾弱,飲食傷損,或因寒涼不謹,腸胃受傷,脾腎相傳,則內(nèi)傷休息之痢作矣。

    【內(nèi)傷休息痢之脈】脈見弦細,思慮所傷?;蛞娞摯螅馓潛p?;蛞娂殱?,脾血有傷?;蛞姵料?,食積傷脾?;蛞娺t弦,寒涼傷損。

    【內(nèi)傷休息痢之治】思慮傷脾者,歸脾湯。飲食傷脾者,枳術(shù)丸、大安丸、家秘消積散、楂術(shù)膏。寒瀉不禁者,理中湯、錢氏異功散。

    歸脾湯見前七情痢。

    枳術(shù)丸見前章。

    大安丸治飲食傷脾,內(nèi)傷積痢。

    楂肉 神曲 半夏 白茯苓 萊菔子 陳皮 連翹 白術(shù)

    家秘消積散治飲食傷脾,積痢不止,神效。

    蒼術(shù)(一兩,飯上蒸) 濃樸(五錢) 陳皮(五錢) 甘草(三錢) 神曲(二兩,炒) 紅曲(一兩) 楂肉(四兩) 麥芽(一兩,炒)

    上為細末,白湯服。

    楂術(shù)膏治脾虛不能運化,助脾消積。

    楂肉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

    理中湯見前七情痢。

    錢氏異功散治脾元不足,有痢無積,久不愈者。

    白術(shù) 人參 陳皮 白茯苓 炙甘草 木香 訶子 肉果

    凡痢,第一要戒葷腥;外感痢不論日久,第一要先散表邪。若風(fēng)寒、寒濕而見太陽表癥,羌獨敗毒散,兼見陽明少陽者,羌防柴葛湯。若胸次不寬,兼平胃保和散。若內(nèi)傷之痢,不帶外感,則不用表藥。若下純紅者,治以家秘獨圣散,或煎湯頻服。赤白相雜者,家秘消積散。積滯未除,脾氣已虛,大安丸作散,白湯調(diào)服。大凡病癥,各有分別,例如咳嗽吐血,水腫痛痹,筋攣痙痿,以外感為輕,內(nèi)傷為重。若泄瀉痢疾,則以內(nèi)傷為輕,外感為重,故發(fā)熱泄痢者,常有不治。夫外感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凡病一見表邪起影,即當先散表邪。如內(nèi)傷痢,兼見外邪,必當先散表邪。夫痢本于內(nèi)傷,但夏秋時行疫痢,乃是疫毒致病。內(nèi)傷者,一人自作之孽,疫癥者,天災(zāi)流行之病也。古人立敗毒散,以治外感疫毒,最為妙訣。乙酉年,夏秋多雨,連次風(fēng)潮,后發(fā)疫痢,惡寒身痛,發(fā)熱嘔吐,病形相似,服寒藥多有變癥;時余酌一方,表癥甚者,重用敗毒散,佐以蒼樸,名敗毒平胃散;胸次不寬,里癥甚者,重用平胃散,佐以羌、獨、柴胡,名平胃敗毒散,隨手取效;此系寒濕之邪,傷人肌表,侵入腸胃,而成有表邪之疫痢也。又于丁卯年,夏秋亢旱,赤日燥裂,沿門合境,下痢赤積,腹痛頻并,肛門如火,積滯難出,用香連丸等,痢勢反加;余因悟燥火傷血,不比濕火同治,香連丸治濕火傷氣之藥,遂化立當歸大黃湯,清血分之燥火,血積潛消,頃刻平安;此系燥火之邪,傷人口鼻,直入腸胃,而成無表之疫痢也。同一外感,而有表癥無表癥,天壤各別;同一火,而濕火燥火,傷氣傷血,治各不同。又如乙未年,三時雨濕,熱令陰寒,深秋多發(fā)頭痛身痛,胸滿寒熱之癥,早用寒涼生冷,則胸前凝結(jié),不能敷布作汗,死者比比,余亦以乙酉治痢法,用敗毒平胃散,則胸寬汗出而愈。夫治痢而因雨濕陰寒,用敗毒平胃,表散取效,此從時行外感寒熱病中,化出治法;今治外感寒熱病,又以陰寒雨濕,治痢之敗毒平胃散散表,此因天災(zāi)流行,皆系毛竅口鼻,從外感入之表邪,必要仍從毛竅肌表而出。痢疾與寒熱,病癥雖別,而發(fā)散表邪,彼此可以悟用。是以時行暑熱燥火,無表邪,有里熱之癥,而用清里之法,亦可化用治暑熱燥火時行之痢矣。因此悟得發(fā) 之癥,皆因邪火傷血,然濕火傷血,則大便滑泄,家秘用川連、枳殼、木通,分利二便;若燥火傷血,而大便干結(jié),方書用當歸大黃丸,清血中之火,而潤大便秘結(jié);余今以下痢純血腹痛之痢,化用此方以清血中燥火,反止大腸下痢,彼此互發(fā),隨處生花,以聞后人妙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