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食積瘧

    (即胃瘧)

    【食積瘧之癥】胸膈不利,噫氣吞酸,臨發(fā)胸前飽悶,嘔吐不寧,多發(fā)午后未申之時,

    【食積瘧之因】飲食過飽,停積中宮,或痰或飲,互相交結(jié),偶遇六淫之邪,內(nèi)外交爭

    【食積瘧之脈】滑實(shí)停滯,滑數(shù)兼熱,右手弦滑,痰食之診。左手弦滑,瘧邪尚結(jié)。

    【食積瘧之治】草果飲、清脾飲、枳術(shù)湯、香砂平胃散、海石二陳湯、常山飲。

    草果飲治寒瘧初愈,服此進(jìn)食理脾。

    草果 紫蘇 川芎 青皮 白芷 甘草 生姜

    氣不順,加熟砂仁。胸前飽悶,加枳殼。

    清脾飲治食滯太陰,脾有痰飲,寒熱發(fā)瘧之癥。

    青皮 濃樸 白術(shù) 草果 柴胡 黃芩 茯苓 半夏 甘草

    加生姜、大棗。寒熱,加柴胡。惡寒發(fā)熱,加羌活??诟桑又?、葛根、天花粉。

    枳術(shù)湯治食積成瘧之方。

    枳實(shí) 白術(shù)

    胸前飽悶,加草果、濃樸。嘔,加陳皮、半夏。

    香砂平胃散治食積胃家成瘧之癥。

    藿香 蒼術(shù) 濃樸 甘草 熟砂仁

    嘔加葛根、半夏。

    海石二陳湯治中脘有痰之瘧。

    海石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熟半夏

    常山草果飲治痰積中脘,胸滿不食,嘔吐不饑,胃家痰實(shí)之瘧。

    常山 草果 半夏 陳皮 茯苓 蒼術(shù) 濃樸 甘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