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陰黃

    【陰黃之癥】身無熱,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黃不鮮明,飲食不進(jìn),口不煩渴,

    【陰黃之因】或熱病后,過用寒涼,或真陽素虛,太陰陰寒凝結(jié),脾腎交傷,則陰黃之

    【陰黃之脈】多見沉遲,或見沉細(xì),或見微弱,或見空大。

    【陰黃之治】茵陳四逆湯、茵陳橘皮湯、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湯,治大便滑,飲食不

    茵陳四逆湯

    茵陳 炮姜 附子 甘草

    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xì),身熱手足寒。

    茵陳 橘皮 生姜 白術(shù) 半夏 茯苓

    八味丸見前臟寒脹。

    理中湯見前脾虛腫。

    家秘保和散

    半夏 熟蒼術(shù) 濃樸 香附 神曲 麥芽 干葛 白豆蔻 廣皮 連翹 萊菔子

    加茵陳、山梔,名茵陳保和散。

    按∶陰黃,陰癥也,以其色黃而混名之。若疸癥,皆生于熱,膽火居多,是以清膽火為正治散消導(dǎo),則有忽之者,家秘有加減保和散,以治積滯之谷疸;又立茵陳保和丸,以治積熱之谷疸。夫疸癥要分熱而無滯,熱而有滯;無滯者,止須清熱;有滯者,必要消散停滯,則熱自解。此法不獨(dú)治疸,凡治積熱停滯之真訣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