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附諸賢論

    劉宗濃曰∶痰之為病,仲景論四飲六癥,無擇敘內(nèi)外三因。蓋四飲,則敘因痰而顯諸癥者,《三因方》則論其因所傷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

    有化而生者,有腎水虛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熱痰,則煩躁、脈數(shù);風(fēng)痰則身熱脈??;冷痰則滑瀉脈遲;濕痰則身重不渴;驚痰則睡臥不寧;酒痰則胸腹作痛;食積痰則胃脘作痛,不思飲食。若夫子和謂飲無補法,必當去水,立汗吐下三法。又論熱藥治痰之誤,固為切當,然亦有挾寒挾虛者,夫老痰凝結(jié),頑固不行,不用溫藥引導(dǎo),必有拒格凝滯之患,況風(fēng)寒外束,痰氣內(nèi)郁者,不用溫散,何由開郁行滯。至若氣血虧乏之人,痰客中焦,理宜導(dǎo)去痰滯,補接兼行,不可盡拘汗吐下三法也。因脾氣虛弱,津液不運,痰反愈生,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運。治法,濕痰生于脾胃,宜實脾燥濕;燥痰生于肺,隨氣升降,宜順氣,然氣升屬火,順氣莫先于清火,導(dǎo)引次及。故濕痰則燥之,熱痰則清之,風(fēng)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清之,在下者順之,又中氣虛者,宜補中氣,助脾元,以營運之。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然以之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動,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粘痰、結(jié)痰,凝滯窒塞,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氣被郁,則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 煉,凝濁郁結(jié)而成矣。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脾胃家濕痰、寒痰、痰飲、痰涎之比,惟宜開郁降火,清潤肺金,滋養(yǎng)腎水,而消化凝結(jié)之痰,乃立化痰丸。趙養(yǎng)葵論腎經(jīng)痰曰∶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即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經(jīng)真陽虛,不能攝伏其水,則水如洪水,泛濫而為痰,是無火也,八味丸益火之源。腎經(jīng)真陰虛,不能制伏其火,水得火而沸騰成痰,是有火也,六味丸壯水之主,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龐安常曰,有陰水虛,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此當用潤劑,如二冬地黃丸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火自息,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等,立見其殆。又有腎經(jīng)真陽不足,不能攝伏其火,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