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龍舌蘭

    拼音注音Lónɡ Shé Lán別名

    劍蘭、劍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舌蘭科植物龍舌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gave americanaL.

    采收和儲藏:四季采葉,洗凈,鮮用或沸水燙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華南及西南各省區(qū)常引種栽培。

    資源分布:在云南已逸生多年。原產(chǎn)熱帶美洲。

    原形態(tài)

    龍舌蘭 多年生大型草本。莖短。葉常約30余片呈蓮座狀著生莖上;葉片肥厚,匙狀倒被針形,灰綠色,具白粉,葉的寬視植株年齡而異,長可達(dá)1.8cm,寬15-20cm,花草上的葉,向上漸小,葉先端漸尖,末端具褐色、長1.5-2.5cm的硬尖刺,邊緣有波狀鋸齒,齒端下彎曲呈鉤狀。生長10余年,抽出高5-8m的花葶,上端具多分枝的狹長圓錐花序;花淡黃綠色,近漏斗狀,花被管長約1.2cm,裂片6,長2.5-3cm;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喉部,花絲長約為花被片的2倍,丁字著藥;子房下位,3室,每室具多個(gè)胚珠,柱頭3裂。蒴果長圓形,長約5cm,徑約3cm。一花序上可產(chǎn)生1500-3000個(gè)珠芽?;ㄆ?-8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原產(chǎn)墨西哥,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冬季氣溫不低于5℃能正常生長。成年龍舌蘭在(-5)-6℃低溫下,葉片僅受輕度凍害,-13℃時(shí)地上受凍腐爛,地下莖不死,翌年萌發(fā)展葉,正常生長。適于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或粘質(zhì)壤土栽培,耐干燥、貧瘠的土壤。溫暖地區(qū)多作庭園栽培,寒冷地區(qū)需溫室盆栽或桶栽,盆底要墊石塊、瓦片以利排水。

    栽培技術(shù) 多用分割吸芽(側(cè)糵)法。早春4月將有糵芽的母株,輕輕托出,去除宿土,另行栽植。此外,開花的植株在花序上形成無性芽落地生根,可長成新植株。

    田間管理 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夏季常澆水,以保持葉子新鮮柔嫩,入秋后,龍舌蘭生長緩慢,要控制澆水,力求干燥,并停止施肥和適當(dāng)培土,以利安全越冬。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片皺縮卷曲,展平后完整者呈匙狀披針形,長30-65cm,寬1.7-6.2cm。兩面黃綠色或暗綠色,具密集的縱直紋理和折斷痕,有的斷痕處可見黃棕色顆粒狀物;先端尖刺狀,基部漸窄,兩側(cè)邊緣微顯淺波狀,在突起處均具棕色硬刺。質(zhì)堅(jiān)韌,難折斷。氣微臭,味酸、澀。

    化學(xué)成分

    葉含皂甙,已知其結(jié)構(gòu)的有:龍舌蘭皂甙(a-gavoside)A、B、C、C′、D、E、F、G、H。又從葉中得到8個(gè)皂甙元:海柯皂甙元(hecogenin),9-去氫??略磉霸?9-dehy-drophecogenin),替告皂甙元(tigogenin),洛柯皂甙元(rokoge-nin),12-表洛柯皂甙元(12-epirockogenin),芰脫皂甙元(gitoge-nin),綠蓮皂甙元(chlorogenin),曼諾皂甙元(manogenin)。還含番石榴酸(piscidic acid),腺甙3′:5′-環(huán)單磷酸(adenosine 3′-5′-cyclomonophophate)。地上部分含龍舌蘭黃烷酮(agamanone),三十四烷醇(tratriacontanol),十六烷酸三十四烷醇酯(tetratriacon-tylhexadecanoate),5-羥基-7-甲氧基-2-三十三烷基-4(H)-苯并吡喃-4-酮[5-hydroxy-7-methoxy-2-trltrlacontyl-4(H)-benzopyran-4-one]。

    性味

    苦;酸;溫

    功能主治

    解毒拔膿;殺蟲;止血。主癰疽瘡瘍;疥癬;盆腔炎;子宮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臭山羊拼音注音Chòu Shān Yánɡ別名臭常山(《中國植物圖鑒》),臭苗(《中國藥植志》),大山羊、騷牯羊、地梔子、梔子黃(《貴州民間方藥集》),和常山(《中藥志》),大騷羊(《貴陽民間藥草》),白胡椒、大素藥(《貴州......
  • 別名和常山、胡椒樹、日本常山來源蕓香科臭常山屬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根、莖四季可采,曬干;葉夏秋采集,鮮用。性味苦、辛,涼。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截瘧,止痛,安神。用于風(fēng)熱感冒,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腫痛,胃......
  • 拼音注音Chòu Lǐ Zi別名老鴰眼、老烏眼。出處過去曾將《本經(jīng)》所載鼠李考證為本品,然根據(jù)植物分布,《本經(jīng)》等諸家本草所載鼠李并非本種,當(dāng)為鼠李科植物凍綠 Rhamnus utilis Decne.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達(dá)烏里鼠李的......
  •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jiǎng)e名鼠李皮。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達(dá)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的樹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hamnus davurica Pall.采收和儲藏:夏末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
  • 《中藥大辭典》: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球果。春、夏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