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痰飲之癥】其人素肥漸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心下胸脅支滿,目眩,謂之痰飲
【痰飲之因】飲食不節(jié),水漿不忌,胃雖能納,脾不能運,肺不通調(diào),停積于胃,則成痰飲。痰飲內(nèi)積,外不榮于肌表,則素肥漸瘦;由胃下流,水走腸間,則瀝瀝有聲矣。
【痰飲之脈】或見弦數(shù),或見弦緊,或見雙弦,甚則沉伏。弦緊寒飲,弦數(shù)熱痰。
【痰飲之治】《金匱》立法二條,一曰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反凝結(jié)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若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推展蒼樸二陳湯。
苓桂術(shù)甘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
腎氣丸治痰飲短氣,當(dāng)從小便去者。
懷生地 澤瀉 白茯苓 山藥 丹皮 山茱萸 附子 肉桂
推展蒼樸二陳湯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熟半夏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熟蒼術(shù) 濃樸
身熱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澤瀉。脈數(shù)者加山梔、川連。脈遲加煨姜。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痰飲之癥】其人素肥漸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心下胸脅支滿,目眩,謂之痰飲
【痰飲之因】飲食不節(jié),水漿不忌,胃雖能納,脾不能運,肺不通調(diào),停積于胃,則成痰飲。痰飲內(nèi)積,外不榮于肌表,則素肥漸瘦;由胃下流,水走腸間,則瀝瀝有聲矣。
【痰飲之脈】或見弦數(shù),或見弦緊,或見雙弦,甚則沉伏。弦緊寒飲,弦數(shù)熱痰。
【痰飲之治】《金匱》立法二條,一曰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反凝結(jié)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若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推展蒼樸二陳湯。
苓桂術(shù)甘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
腎氣丸治痰飲短氣,當(dāng)從小便去者。
懷生地 澤瀉 白茯苓 山藥 丹皮 山茱萸 附子 肉桂
推展蒼樸二陳湯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熟半夏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熟蒼術(shù) 濃樸
身熱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澤瀉。脈數(shù)者加山梔、川連。脈遲加煨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