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葉上珠

    《中藥大辭典》:葉上珠拼音注音Yè Shànɡ Zhū別名

    陰證藥、大部參(《植物名實(shí)圖考》),葉上花(《峨嵋藥植》),葉上果(《中國(guó)藥植圖鑒》)。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山茱萸科植物青莢葉、西藏青莢葉中華青莢葉果實(shí)。夏季或初秋葉片未枯黃前,將果實(shí)連葉采摘,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①青莢葉(《植物名實(shí)圖考》),又名:綠葉托紅珠。

    落葉灌木,高1~3米嫩枝綠色或紫綠色。葉互生,卵圓形或卵圓狀橢圓形,長(zhǎng)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基部上方邊緣具細(xì)齒,齒端具細(xì)尖,近基部處有刺毛狀芽齒,兩面均平滑無毛,光綠色;葉柄長(zhǎng)1~2.5厘米,有時(shí)具針形分枝的小托葉,邊緣具睫毛。花雌雄異株,綠白色,雌花單生或2~3朵簇生于葉上面中脈的近中央處;雄花10~12朵形成密聚傘花序;花瓣3~5,三角狀卵形;雄花具雄蕊3~5;雌花子房下位,花柱3~5裂。核果近球形,黑色,具3~5棱?;ㄆ?~5月。果熟期8月。

    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下。分布陜西、河南、浙江、福建、臺(tái)灣、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②西藏青莢葉,又名:西域青莢葉。

    落葉灌木,高達(dá)2~3米。嫩枝黃褐色。葉互生,薄革質(zhì),倒披針形或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長(zhǎng)11~15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具有尖尾,基部楔形,邊緣具刺狀鋸齒,基部全緣;托葉邊緣具鈍齒?;ù菩郛愔?,雄花成密聚傘花序,著生于葉上面的中脈上,近葉基部,或生于嫩枝上,雌花1~3朵簇生于葉上面中脈上,花瓣4,三角狀卵形,淺紫色,雄花具雄蕊4;雌花子房下位,核果紅色,具5梭?;ㄆ?~5月。果期6月。

    多生于海拔1200~2400米的半陰斜坡或山地陰濕的林下。分布西藏、云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③中華青莢葉

    落葉灌木,高1~3米,嫩枝紫綠色。葉互生,革質(zhì)或近革質(zhì),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zhǎng)4~15厘米,寬9~20毫米,先端尾狀,邊緣除基部外均有稀疏鋸齒,齒尖銳?;ù菩郛愔?;雄花成聚傘花序,由嫩枝或葉上面中部生出,花梗長(zhǎng)2~10(偶至25)毫米,花瓣3~5片,卵形,雄蕊3~5;雌花無梗,生葉面中部,子房下位,柱頭3~5裂。核果黑色。

    生于海拔1200~2300米的密林中潮濕處。分布甘肅、湖北、河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等地。

    以上植物的根(葉上珠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苦辛,平。

    ①《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

    ②《貴州藥植調(diào)查》:"辛微苦,平。"

    ③《貴州草藥》:"性平,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治痢疾,便血,癰癤瘡腫,燙傷。

    ①《峨嵋藥植》:"清火。"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補(bǔ)虛弱。"

    ③《四川中藥志》:"清熱除濕。治痢疾,糞后血及落胎。"

    ④《貴州藥植調(diào)查》:"調(diào)虛損,止咳。"

    ⑤《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湯火傷,瘡癤癰腫,無名腫毒,刀傷,蛇咬傷,胃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8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痢疾;葉上珠、馬齒莧、肥豬苗、薤白。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大便后出血:葉上珠、白芨、柿餅、三月蕉根、黃花根。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無名腫毒,蛇咬傷:葉上花、紫花地丁、馬齒莧各一把,蜈蚣一條。共搗爛外敷,每日換藥一次。(《陜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葉上珠拼音注音Yè Shànɡ Zhū別名

    陰證藥、大部參、葉上花、葉上果、大葉通草、轉(zhuǎn)竺、小錄果

    英文名Leaf and fruit of Chinese Helwingia, Leaf and fruit of Himalayan Helwingia, Leaf and fruit of Japanese Helwingia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青莢葉、西域青莢葉或中華青莢葉的葉或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 [Osyris japonica Thunb.; Helwingia ruscifolora Wissd.2.Helwingia himalaica Hollk.f.et Thoms. Ex Clarke [H. japonica (Thunb.)Dietr. Var. himalaica (Hook.f.et Thoms.) ranch.]3.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或初秋葉片未枯黃前,將果實(shí)連葉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300m以下的林中或林緣較陰濕處。生于海拔1700-3300m的林中或林緣。生于海拔1000-2000m的中山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黃河流域以南及臺(tái)灣等地。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1-2m。嫩枝綠以或紫綠色,葉痕顯著。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5cm;托葉線狀分裂;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罕為卵狀披針形,長(zhǎng)3-13cm,寬1.5-9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危吘売屑?xì)鋸齒,近基部有刺狀齒?;ù菩郛愔辏恍刍s5-12朵形成密聚傘花序;雌花具梗,單生或2-3朵簇生地葉上面中脈的中部或近基部;花瓣3-5,三角狀卵形;雄花具雄蕊3-5,生地花盤內(nèi)側(cè);雌花子房修下位,3-5室,花柱3-5裂。核果近球形,成熟后黑色,具3-5棱?;ㄆ?-5月,果期8-9月。本種與青莢葉的區(qū)別為:葉厚紙質(zhì),長(zhǎng)橢圓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5-18cm,寬2.5-5cm,先端尾狀漸尖;托葉常2-3裂,稀不裂?;ㄆ?-5月,果期8-10月。本種與前2種的區(qū)別為:葉革質(zhì)或近于革質(zhì),稀紙質(zhì),葉柄長(zhǎng)3-4cm;托葉纖細(xì);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zhǎng)4-15cm,寬0.4-2cm,邊緣具稀疏線狀細(xì)齒。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⑴青莢葉 喜陰涼濕潤(rùn)的氣候。以疏松富含腐殖質(zhì)土壤栽培為宜。

    ⑵西域青莢葉 喜陰涼濕潤(rùn)的氣候,怕強(qiáng)光和干旱。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質(zhì)壤土栽培為定。

    栽培技術(shù) ⑴青莢葉用種子繁殖。8月果實(shí)曲紅色變?yōu)楹谏珪r(shí)采收。去掉果皮,種子晾干后,即可播種,也可在第2年春季3月進(jìn)行。條播,按行距25cm開溝,溝深6cm,把種子均勻播于溝內(nèi),覆細(xì)土2cm,澆水保濕。當(dāng)苗高15-20cm,按行株距60cm×60cm開穴,每穴栽苗1株。

    ⑵西域青莢葉 用種子繁殖。葉上珠自然結(jié)果率很高,但種子發(fā)芽緩慢且不整齊。新鮮種子從播種到開始出苗30-40d,發(fā)芽時(shí)間延緩1個(gè)多月,夏季果產(chǎn)成熟時(shí)采收,晾干種子,忌烈日曝曬,否則易降低發(fā)芽率。撒播,用草木灰或細(xì)土蓋過種子為度,播后澆水保濕。幼苗要注意強(qiáng)光和干旱的影響。當(dāng)幼苗高達(dá)25-30cm即可定植。按行株距60cm×60cm開穴,每穴栽苗1株。

    田間管理 ⑴青莢葉 定植后,幼苗期每年春、夏季葉耕除草后各施1次農(nóng)家肥或化肥,秋、冬季落葉時(shí)施1次堆肥或草木灰。每次施肥后進(jìn)行培土,冬季落葉后適當(dāng)修剪側(cè)枝。生長(zhǎng)期如缺乏蔭蔽條件時(shí),應(yīng)搭棚遮蔭,一般蔭蔽度要求在60%-70%。⑵西域青莢葉 每年中耕除草3-4次,病蟲害防治 (1)青莢葉 介殼蟲,為害嫩莖和葉片。

    (2)西域青莢葉 褐斑病,使葉片上出現(xiàn)褐斑點(diǎn)。發(fā)現(xiàn)時(shí),即可用1:1:15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⑴青莢葉 葉片葉卵狀或卵狀橢圓形,長(zhǎng)3-12cm,寬1.5-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上表面主脈處,有的可見球形黑褐色的果實(shí),具3-5棱;下表面主脈明顯。質(zhì)較脆。氣微,味微澀。

    ⑵西域青莢葉 葉片呈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5-17cm,寬2.5-5cm。先端尾狀漸尖,主脈上有的可見紅核果,表面具棱。葉片較厚。

    ⑶中華青莢葉 葉片呈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4-15cm,寬0.4-2cm。先端尖尾狀,邊緣有疏鋸齒,葉脈上有的可見黑褐色果產(chǎn)。葉片革質(zhì)。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注意

    《云南中草藥》: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活血解毒。主感冒咳嗽;風(fēng)濕痹痛;胃痛;簡(jiǎn)疾;便血;月經(jīng)汪調(diào);跌打瘀腫;骨折;癰癤瘡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峨嵋藥植》:清火。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補(bǔ)虛弱。

    3.《四川中藥志》:清熱除濕。治痢疾,糞后血及落胎。

    4.《貴州藥植調(diào)查》:調(diào)虛損,止咳。

    5.《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湯火傷,瘡癤癰腫,無名腫毒,刀傷,蛇咬傷,胃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lán)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fèi)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bǔ)血,通經(jīng)絡(luò),強(qiáng)筋骨。用于貧血,白細(xì)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別名山豆根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種植物白花灰毛槐樹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叢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高50~150厘米,黃綠色;嫩枝被有平貼的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花豬母菜別名蛇鱗菜、白線草來源玄參科假馬齒莧屬植物假馬齒莧Bacopa monnieri (L.) Wettst.(Herpestis monniera H. B. K.)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性味微甘、淡,寒......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花甜蜜蜜拼音注音Bái Huā Tián Mì Mì別名白花枝子花、蜜罐罐、戈壁青蘭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異葉青蘭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以全草入藥。夏季采收,曬干。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