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陰陽熨臍蔥白麝,冷熱互熨尿自行,宣上木通蔥探吐,達外蔥湯熏汗通。
〖注〗用蔥白一斤細銼,入麝香五分拌勻,分二包置臍上,先以炭火熨斗熨之,半炷香時換一包,以冷水熨斗熨之,互相遞熨,以尿通為度。服諸藥不效,或服藥實時吐出,或服攻下藥不利,宜用宣上法∶以木通、老蔥煎湯服,頃時探吐,再服再吐,以尿通為度。
服諸藥不效,或身無汗,宜用達外法∶以蔥湯入木桶內(nèi),令病患坐于杌上,沒臍為度,匝腰系裙以覆之,少時汗出,其尿自出。欲尿時不可出桶,即于桶內(nèi)尿之,恐出桶,氣收而尿又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