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聿青醫(yī)案》 牙痛

    作者: 張聿青

    姚(右)營(yíng)分久虛,木失涵養(yǎng),陽氣上逆,乘于胃絡(luò)。牙痛牽引頰際,宜養(yǎng)血而引導(dǎo)陽氣下行。

    白歸身 白僵蠶 大麥冬 女貞子 炒地骨皮 上安桂 肥知母 川柏片 黑豆衣

    【二診】 前擬桂柏等方,原為引導(dǎo)虛陽而設(shè)。夫齒屬于腎,齦屬于胃,牙肉常腫,是陰氣乘入胃絡(luò)。特剛藥可以制病,不能生水,改進(jìn)和陽熄風(fēng)法。

    大天冬 決明 生牡蠣 大生地 女貞子 川石斛 旱蓮草 廣皮白 真二泉阿膠 蜜水炒香附

    辛溫以開寒飲,舌痛牙疼俱退。足見飲邪內(nèi)阻,則氣火上浮。再以重藥鎮(zhèn)之。

    赭石 旋復(fù)花 橘紅 白蒺藜 炒蘇子 海蛤粉 白茯苓 竹茹 制半夏 炒枳殼

    金(右)頭暈耳竅失聰,牙齦作脹。肝陽上升。宜和肝胃之陰。

    金石斛(三錢) 白蒺藜(三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橘白(一錢) 阿膠珠(二錢)云茯苓(三錢) 滁菊花(一錢五分) 酒炒杭白芍(二錢) 石決明(四錢)

    左脈虛弦。牙疼胸悶,肝陽走于胃絡(luò)也。

    金石斛(四錢) 大天冬(三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炒香玉竹(二錢) 西洋參(二錢) 石決明(四分) 甘菊花(一錢五分) 凈雙鉤鉤(三錢) 滋腎丸(二錢淡鹽湯下)

    產(chǎn)后而更經(jīng)多,營(yíng)血虧損。木失水涵,牙痛頭疼舌痛。木叩金鳴,咳嗽不止。再擬清金平木,兼和營(yíng)氣。

    北沙參 川貝母 甜杏仁 砂仁 枇杷葉 金石斛 青蛤散 石決明 鉤鉤 肺露

    王(左)左偏齒痛微腫,先覺腳冷,火升則其痛益劇,其為陰虛火痛無疑。脈滑而數(shù),苔薄白,治宜養(yǎng)陰降火,略參清疏之法。

    酒蒸女貞子(三錢) 米泔炒旱蓮草(三錢) 鹽水炒靈磁石(四錢)大玄參(三錢) 白蒺藜(三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冬桑葉(一錢五分鹽水炒) 石決明(生打先煎四錢)朱茯神(三錢) 丹皮炭(一錢五分) 夏枯草(酒炒五分) 酒炒淡苦參(一錢)

    江(右)陰分素虧,虛陽上亢。牙縫出血,時(shí)覺浮動(dòng)。脈弦?guī)?shù)。虛熱走于胃絡(luò),此謂齒衄,又謂牙宣。

    當(dāng)育陰以制其陽。

    炙甘草 澤瀉 杭白芍 炒麥冬 鹽水炒骨碎補(bǔ) 牛膝炭 茯神 黑大豆 炒丹皮

    李(右)牙齦腫脹,牙縫出膿,畏風(fēng)肢體疲軟。脈象細(xì)澀,關(guān)部獨(dú)弦。厥陽走于胃絡(luò)。擬清胃泄肝。

    川石斛(四錢) 炒白歸身(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包) 川雅連(三分雞子黃拌炒)朱茯神(三錢)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蛤粉拌炒真阿膠(一錢五分) 半夏曲(二錢) 潼白蒺藜(鹽水炒各二錢)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