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聿青醫(yī)案》 溲血

    作者: 張聿青

    倪(左)小便混濁如泔,有時(shí)帶出血條,卻不作痛。此腎虛而濕熱襲入腎與膀胱。宜泄熱利濕。

    海金沙(三錢) 當(dāng)歸炭(二錢) 川萆 (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滑石塊(三錢)丹皮炭(二錢) 赤白苓(各二錢) 鮮藕(三兩煎湯代水)

    【二診】 尿血不止,尿管并不作痛。脈形細(xì)弱。腎虛濕熱內(nèi)襲,實(shí)少虛多之象也。

    炙生地(四錢) 當(dāng)歸炭(二錢) 蒲黃(六分) 牛膝炭(三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丹皮炭(二錢) 山藥(四錢) 藕節(jié)炭(三枚)

    【三診】 膀胱濕熱稍化,血稍減少,小溲仍然混濁。前法再進(jìn)一籌。

    大生地(四錢) 當(dāng)歸炭(二錢) 蒲黃炭(五分) 沙苑(鹽水炒三錢) 生山藥(三錢) 丹皮炭(二錢)牛膝炭(三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淡秋石(一錢) 藕汁(一杯溫沖)

    【四診】 尿血漸減,脈亦稍緩。痛者為火,不痛者為虛。再益腎之陰。

    大生地(三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大熟地(二錢) 山藥(三錢) 旱蓮草(三錢)炒萸肉(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潼沙苑(三錢) 藕節(jié)(二枚)

    【五診】 尿血降序,尚未能止。脈象微數(shù)。腎虛而虛火內(nèi)迫。再育陰泄熱。

    大熟地(四錢) 炒五味(三分) 茯神(三錢) 旱蓮草(三錢) 淡秋石(一錢) 大麥冬(二錢)炒萸肉(二錢) 丹皮(二錢) 生山藥(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藕節(jié)炭(三枚)

    【六診】 尿血漸退。再壯水益陰。

    生熟地(各三錢) 粉丹皮(二錢) 炒萸肉(二錢) 炙五味(三分) 麥冬(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淡秋石(二錢) 生山藥(三錢) 澤瀉(鹽水炒三錢) 藕節(jié)(三枚)

    【七診】 尿血之后,腎陰不復(fù)。再壯水育陰。

    生熟地(各三錢) 生山藥(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大天冬(二錢) 黨參(三錢) 生熟草(各三分)炙五味(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大麥冬(一錢五分)

    【八診】 溲血之癥,原由腎水內(nèi)虧,虛火郁結(jié),迫損血分。前投壯水制火,諸恙得平,調(diào)理之計(jì),自宜擴(kuò)充前意。茲參入清養(yǎng)上中,以肺陰在上,而為水之上源也。

    西洋參(二兩) 奎黨參(四兩) 生山藥(三兩) 生于術(shù)(二兩) 炒萸肉(一兩) 炒扁豆(三兩)云茯苓(三兩) 川石斛(四兩) 粉丹皮(二兩) 肥玉竹(三兩) 懷牛膝(鹽水炒三兩) 生熟地(各二兩)天麥冬(各三兩) 甘杞子(三兩) 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生熟草(各五錢) 當(dāng)歸炭(一兩五錢) 女貞子(酒炒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濃杜仲(鹽水炒二兩) 炒知母(二兩) 澤瀉(一兩)

    用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三兩,魚鰾膠二兩,冰糖三兩,四味溶化收膏,每日晨服一調(diào)羹。

    尿血并不作痛。

    益元散 黑山梔 龍膽草 制香附 黃柏(鹽水炒) 甘草梢 川萆 赤白苓 車前子 澤瀉

    尿血而不作痛。疊投壯水益腎,諸恙漸平無如平。素多濕,水得補(bǔ)而漸復(fù),濕得補(bǔ)而漸滯,所以目帶黃,而食不馨香也。急宜流化濕熱。

    制半夏(二錢) 制香附(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上廣皮(一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西茵陳(二錢) 豬茯苓(各二錢)

    又 小溲漸清,而面目尚帶浮黃,還是氣滯濕郁情形。

    前方去茵陳香附,加于術(shù)砂仁玫瑰花廣藿香。

    溲血已止,而脈象尚覺弦硬。的是肝腎兩虧,不能固攝,濕熱乘襲其地。再?gòu)膲阉校瑓⒁詧?jiān)陰。

    生地炭(四錢) 生牛膝(五分) 黑丹皮(一錢) 龜甲心(五錢) 茯苓(三錢) 黃柏炭(一錢五分)黑山梔(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淡竹葉(一錢五分) 鮮藕(一兩) 黃繭殼(二錢二味煎湯代水)

    由牙疳而至鼻衄,茲則溲血作痛甚劇。此濕熱蘊(yùn)遏膀胱。

    海金沙(三錢) 黑山梔(三錢) 木通(五分) 滑石(四錢) 黃柏(鹽水炒二錢) 丹皮炭(二錢)側(cè)柏炭(三錢) 小薊(一錢) 鮮生地(七錢) 淡竹葉(三錢)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