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喘門

    作者: 張璐

    麻黃蒼術(shù)湯治秋冬感寒。至夜大喘。

    麻黃 羌活(各八分) 蒼術(shù)(泔浸切。麻油炒) 柴胡(各五分) 防風(fēng) 當(dāng)歸(各四分。) 黃芩(三分)草豆蔻(炒研。六分) 黃 (酒炒。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粒。碎) 甘草(炙。三分。生。四分)

    水煎。臨臥熱服。

    麻黃定喘湯治寒包熱邪。哮喘痰嗽。遇冷即發(fā)。

    麻黃(去節(jié)。八分) 杏仁(十四粒。泡去皮尖。研) 濃樸(姜制。八分) 款冬花(去梗。) 桑皮(蜜炙) 蘇子(微炒。研。各一錢)甘草(生炙各四分) 黃芩 半夏(姜制。各一錢二分)

    煎成去滓。以生銀杏七枚。搗爛入藥。絞去滓。乘熱服之。去枕仰臥。暖覆取微汗效。

    局方人參定喘湯治遠(yuǎn)年咳逆。上氣胸滿。痞塞聲不出。

    人參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 阿膠 半夏曲(各一錢) 桑白皮(蜜炙) 五味子(碎。各半錢。)罌粟殼(蜜炙。二分) 生姜(三片)

    水煎。食后服。溫覆取微汗。

    鐘乳丸治冷哮痰喘。但有血者勿服。

    滴乳石(酒濕研七日。水飛七次。甘草湯煮三伏時(shí)。蘸少許捻開。光亮如 魚為度。) 麻黃(醋湯泡。焙干) 杏仁(揀去雙仁。泡。去皮尖。) 甘草(炙。等分。)

    煉白蜜丸。彈子大。五更臨臥各噙化一丸。去枕仰臥。勿開言。數(shù)日效。 此即麻黃湯去桂枝。麻杏甘石湯去石膏。而易鐘乳。互換一味。寒熱天淵。 本草言服鐘乳人。一生忌術(shù)。以石藥悍。白術(shù)壅滯。犯之恐有暴絕之虞。而千金方有二味并用者。又非庸工可以測識(shí)也。

    冷哮丸治背受寒氣。遇冷即發(fā)喘嗽。頑痰結(jié)聚。胸膈痞滿。倚息不得臥。

    麻黃(泡) 川烏(生) 細(xì)辛 蜀椒 白礬(生) 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 陳膽星 杏仁(去雙仁者。連皮尖用) 甘草(生。各一兩) 紫菀茸 款冬花(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調(diào)神曲末打糊為丸。每遇發(fā)時(shí)。臨臥生姜湯服二錢。羸者一錢。更以三建膏貼肺俞穴中。服后時(shí)吐頑痰。胸膈自寬。服此數(shù)日后。以補(bǔ)脾肺藥調(diào)之。候發(fā)如前再服。 按此少變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之法。而合稀涎散以涌泄其痰。開發(fā)肺氣之剛劑。但氣虛少食。及痰中見血。營氣受傷者禁用。以其專司疏泄而無溫養(yǎng)之功也。觀方下所云。服此數(shù)日后。以補(bǔ)脾肺藥調(diào)之。候發(fā)如前再服。擒縱緩急之妙。盡在乎此。

    三建膏治陰疽歹肉不化。

    天雄 附子 川烏(各一枚。) 桂心 觀桂 桂枝 細(xì)辛干姜 蜀椒(各二兩)

    上切為片。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攄凈再熬。徐下黃丹。不往手?jǐn)嚒?/p>

    滴水不散為度。陰疽以蔥湯洗凈。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腹痛少食泄瀉。攤成加丁香末少許。貼臍中及中脘。陽衰精冷。攤成加阿芙蓉少許。貼臍中及丹田。冷哮喘嗽。攤成加麝少許。貼肺俞及華蓋膻中。 瘕冷積。攤成加麝香、阿魏少許貼患處。

    崔氏八味丸(方祖) 逍遙散(虛損門) 佐金丸(方祖)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華蓋散(麻黃湯下) 滲濕湯(理中湯下) 白虎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四七湯(二陳湯下)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 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 濟(jì)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靈砂丹(金液丹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 四磨湯(氣門) 千緡湯(二陳湯下) 導(dǎo)痰湯(二陳湯下)神保丸(傷飲食門) 三拗湯(麻黃湯下) 古今錄驗(yàn)續(xù)命湯(方祖) 九寶湯(麻黃湯下)寧嗽化痰湯(二陳湯下)苓桂術(shù)甘湯(桂枝湯下) 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小青龍湯(桂枝湯下) 濃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下) 四君子湯(方祖)獨(dú)參湯(保元湯下) 保元湯(方祖)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七氣湯(方祖) 越婢湯(麻黃湯下)杏子湯(麻黃湯下)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麻黃湯下) 溫肺湯(七氣湯下) 越婢加術(shù)湯(麻黃湯下) 蘆吸散(咳嗽門)滾痰丸(痰飲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