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靈樞云。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當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
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衛(wèi)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則不得靜而藏魂。所以目不得瞑也。)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nèi)伐。故晝不精。夜不瞑。素問云。陰虛故目不暝。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胃不和。則臥不安也。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不寐有二。有病后虛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膽經(jīng)。神不歸舍。亦令人不寐。虛者。六君子加棗仁。痰者。靈樞半夏湯。虛勞煩熱不得眠。酸棗湯?;蛩釛椚室粌沙囱小K褰g取汁。下米二合煮糜。以生地五錢搗汁入。更煮過。時時服之。大病后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水停心下不得眠。茯苓甘草湯。婦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從郁結(jié)痰火治。大抵膽氣宜靜。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溫膽湯。用豬膽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錢。炒棗仁一錢五分。立效。蓋驚悸健忘失志心風不寐。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涼心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順氣為第一義。導痰湯加石菖蒲。有寐中覺魂魄飛蕩驚悸。通夕不得安眠。是肝虛受邪也。其人易怒。魂不歸肝。是以飛揚。獨活湯、珍珠母丸。次第服之。喘不得臥。以喘法治之。蘇子、橘紅、甘草、桔梗、竹茹。厥不得臥。以香港腳法治之。牛膝、丹皮、木通、沉香、觀桂。虛勞咳嗽。形脫不得臥。不可治。煩不得臥。諸藥不效者。梔子豉湯下朱砂安神丸。不應。用益元散加牛黃。更不應。虛火用事也。補中益氣湯下朱砂安神丸。間進六味丸。恒服方效。有病久余熱不止。久不得臥者。六味丸滋其真陰。自然熱止安臥矣。脈數(shù)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心下硬悶。屬宿滯。半夏、白術(shù)、茯苓、川連、枳實。病后。及汗下后。與潰瘍不得眠。屬膽虛。人參、茯苓、炒棗仁、陳皮、麥冬、圓眼肉為主。有火。脈數(shù)口干。加知母、川連、竹茹。心煩。用炒黑山梔。
石頑曰。平人不得臥。多起于勞心思慮。喜怒驚恐。是以舉世用補心安神藥。鮮克有效。曷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飲。飲聚于膽。則膽寒肝熱。故魂不歸肝而不得臥。是以內(nèi)經(jīng)用半夏湯滌其痰飲。則陰陽自通。其臥立至。一少年因恐慮兩月不臥。服安神補心藥無算。余與溫膽湯倍半夏、柴胡。一劑頓臥兩晝夜。竟爾霍然。復有一人遺精煩擾不得臥。與六味丸料加棗仁。數(shù)服而安寢如常。更有一人。潰瘍久不收斂而不得臥。瘍醫(yī)不能療。令用大劑十全大補而安。大抵因病不得臥。當詳所因。亦不專主膽病也。
多臥經(jīng)云。卒然多臥者。邪氣客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wèi)氣久留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一兩炒為末。醇酒調(diào)服。膽實多臥。熱也。酸棗仁一兩生為末。茶清調(diào)服。
嗜臥東垣云。脈緩怠惰。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胃苓湯。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虛也。
六君子加曲、 、山楂。時值秋燥。怠惰嗜臥。兼見肺病。灑淅惡寒。不嗜食者。此陽氣不伸也。升陽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