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胡蘿卜

    拼音注音Shān Hú Luó Bo別名

    胡芹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密花巖風(fēng)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banotis condensata(L.) Crantz.[Athamanta condensata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未開花前采挖,去掉地上部分,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2400m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及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90cm。根莖粗,密覆棕以枯鞘纖維,根圓柱形;莖通常單一,空管狀,有條棱和淺縱溝紋,無毛;基生葉有柄,柄長(zhǎng)3-12cm,基部有膜質(zhì)葉鞘;葉片輪廓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22cm,寬2-8cm,二至三回羽狀全裂,第一回羽片無柄,卵形,第二回羽片無柄,長(zhǎng)圓形或卵形,末回裂片線形,葉軸及兩面葉脈上有短硬毛,邊緣具長(zhǎng)硬毛。復(fù)傘形花序頂生,通常不分枝,花序梗頂部密被糙毛;總苞片6-10,線形,邊緣白色,有毛;傘輻15-25,粗壯,稍不等長(zhǎng);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花柄一等長(zhǎng);小總苞片比花柄長(zhǎng),有長(zhǎng)柔毛;花瓣白色,先端小舌片內(nèi)曲,花柱稍叉形,果成增長(zhǎng),花柱基黑紫色;萼齒鉆形。分生果橢圓形,密被長(zhǎng)柔毛,背棱稍突起,側(cè)棱呈狹翅狀;每棱槽內(nèi)油管2-4,合生面油管4。花期7-8月,果期9月。

    性狀

    性狀鑒別:根呈圓柱形,粗大。表面褐色,頂端密被棕色枯鞘纖維,大部可見支根痕。質(zhì)硬脆,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辛而苦。

    化學(xué)成分

    根含北美芹紊(pteryxin),歐前胡精(ostru-thin)。全草含2%揮發(fā)油。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痛。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胞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皬?fù)方治瀉?。喊投蛊?、......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x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