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生姜(三兩切味辛溫)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人參(二兩味甘溫)生地黃(一斤味甘寒)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
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補可以去弱。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圣濟經(jīng)曰。津液耗散為枯。五臟痿弱。榮衛(wèi)涸。流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
潤經(jīng)益血。復脈通心也。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代之脈。一為邪氣留結。一為真氣虛衰。脈來動而中止。若能自還。更來小數(shù)。
止是邪氣留結。名曰結陰。若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復動者。是真氣衰極。名曰代陰。為難治之脈。經(jīng)曰。脈結者生。代者死。此之謂也。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生姜(三兩切味辛溫)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人參(二兩味甘溫)生地黃(一斤味甘寒)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
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補可以去弱。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圣濟經(jīng)曰。津液耗散為枯。五臟痿弱。榮衛(wèi)涸。流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
潤經(jīng)益血。復脈通心也。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代之脈。一為邪氣留結。一為真氣虛衰。脈來動而中止。若能自還。更來小數(shù)。
止是邪氣留結。名曰結陰。若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復動者。是真氣衰極。名曰代陰。為難治之脈。經(jīng)曰。脈結者生。代者死。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