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端幮哉摗吩啤枚刽?,良。殺六畜毒。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又傷寒暴痢腹痛,和薤白煎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煩躁,治時(shí)疾熱病,發(fā)汗。又治陰莖上瘡腫爛。陳藏器云∶蒲州豉味咸,無毒。主解煩熱虛勞,調(diào)中,發(fā)汗,通關(guān)節(jié),殺腥氣,傷寒鼻塞。孟詵云∶能治久盜汗患者。微炒令香,漬酒任服即止。日華子云∶治中毒藥,蠱氣,瘧疾,骨蒸,并治犬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