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理生理學(xué)》 第四節(jié) 防治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展望

    迄今為止,對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研究,絕大部分是在實驗動物身上進行的,然而這些實驗資料卻已經(jīng)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臨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為臨床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chǔ)。目前,值得臨床上參考的防治措施有:

    1.盡早恢復(fù)血流,盡量減少缺血時間。

    2.注意再灌注時的低流、低壓、低溫。低流低壓的意義在于使灌注氧的供應(yīng)不至突然增加而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形成;低溫則是使缺血器官代謝降低,代謝產(chǎn)物聚積減少。

    3.缺血組織有氧代謝代下,酵解過程增強,因而補充糖酵解底物如磷酸已糖有保護缺血組織的作用;外源性ATP作用于細胞表面與ATP受體結(jié)合,或使細胞膜蛋白磷酸化,有利于細胞膜功能恢復(fù),并可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直接供能;針對缺血時線粒體損傷所致的氧化磷酸化受阻,可以應(yīng)用氫醌、細胞色素C等進行治療,以加強NAD-黃素蛋白-細胞色素鏈的功能,延長缺血組織的可逆性改變期限。實驗證明,細胞色素C能增加線粒體的ADP磷酯化;醌類化合物則能加速電子傳遞或?qū)㈦娮又苯觽鬟f給氫。

    4.清除自由基實驗證明,外源性SOD、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別嘌呤醇(allopurinol)、維生素E、維生素C、過氧化氫酶、二甲基亞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等自由基清除劑對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心肌有防護作用。

    例如,外源性SOD能顯著地降低缺血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預(yù)先用SOD給動物作靜脈內(nèi)注射,然后進行腸管缺血實驗,則血管通透性無大變化。

    又如,在氧自由基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繼發(fā)于O2-的OH·。如預(yù)先用OH·清除劑DMSO處理腸管,可以明顯地減輕缺血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曾世榮
  • 作者:
    曹世榮
  • 作者:
    李珣
  •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xué)??茖W(xué)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chǔ)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nèi)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xùn),亦詳為記載??晒┡R床醫(yī)師參考運用。

    作者:
  • 作者:
    顧德華
  • 作者:
    趙獻可
  • 作者:
    韓懋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