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耳病,少陽證也。足少陽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少陽為相火,宜清之。
驗(yàn)案
一人耳聾,服益氣湯、十全湯,病愈后,喉中作癢有痰,一二月復(fù)耳鳴。診之脈浮滑。
此痰氣留于脾胃也,無火不動(dòng)痰。用補(bǔ)中益氣湯加黃柏三分,菖蒲一分。
一人耳癢,胸膈飽悶,火郁于少陽膽也。用柴胡、半夏、黃 、白芍各一錢,人參、甘草、紫蘇、陳皮各五分,姜、棗煎服。以散火固表。
一人久勞,腰痛耳聾,心胸不開,嘗有火發(fā)。六味湯加細(xì)辛二分,菖蒲三分,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