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理生理學》 四、泌尿機能的變化

    應(yīng)激時,泌尿機能的主要變化是尿少,尿比重升高、水和鈉排出減少。這些變化的機制有以下三方面。

    1.應(yīng)激時交感神經(jīng)興奮,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增強,腎入球小動脈明顯收縮,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減少。

    2.應(yīng)激時醛固酮分泌增多,腎小管鈉、水重吸收增加,鈉水排出減少,尿鈉濃度降低。

    3.應(yīng)激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從而使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增高,水的重吸收增加,故尿量少而比重升高。

    腎泌尿功能變化的防御意義在于減少水鈉的排出,有利于維持循環(huán)血量。但腎缺血所致是腎泌尿功能障礙,卻可導致內(nèi)環(huán)境的紊亂。

    泌尿機能的這些變化,實際上相當于休克早期所伴有的功能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時搶救休克,將發(fā)展成為急性腎小管壞死(參閱腎臟病理生理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