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一)人痘接種術(shù)的推廣與歷史意義
1、官方的重視與推廣:人痘接種術(shù)自發(fā)明以后,一直在民間秘密流傳,口傳心授,筆之于書甚少。當時安微寧國府太平縣(今黃山市)為全國人痘接種中心,種痘師多半來此習得其術(shù)并購買痘苗。
清初滿族人入關(guān)之前,尚無天花。清兵入關(guān),有一大批兵士遭受天花傳染,原因是北地寒冷,未受天花侵襲,他們多不具有免疫力。清朝的第一位皇帝福臨(順治),即是死于天花。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其子玄燁(康熙)因未出痘而被隔離于紫禁城外,不能盡孝,乃成終天之恨。即位之后,當他知道有種人痘可預防天花時,馬上下詔征集種痘醫(yī)師,并加考選。江西的朱純嘏和陳瀅祥二人,于是成了皇家種痘師,不但為皇子孫種痘,而且赴蒙古科爾沁、鄂爾多斯等地治痘及為諸藩子女種痘,康熙皇帝為此特賜府宅和授官爵予朱純嘏??滴趸实墼凇锻ビ柛裱浴分袑ψ约和茝V種痘成績特別滿意。
朱純嘏著《痘疹定論》無經(jīng)受此激勵,到乾隆朝撰《御纂醫(yī)宗金鑒》,作為國家欽定醫(yī)學教科書,第一次收入“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一卷,這也充分表明了官方提倡和推廣的態(tài)度,亦使種痘法標準化了。
這種官方的推廣,至少使官宦大臣富有之家的兒童,普遍實行了種痘,但庶民貧寒階層未必盡能得益。經(jīng)過數(shù)十年乃至百年的官方和民間醫(yī)生推廣,至此人痘之術(shù),漸漸深入人心。民間種人痘之術(shù),一直到本世紀上半葉還流行不殆。
2、人痘接種的技術(shù)改進
人痘接種在發(fā)明之時究竟所用何法,因乏資料,今不得而知?!稄埵厢t(yī)通》記載的有痘漿法、痘痂法、痘衣法,其中痘痂法又分旱苗、水苗兩種,故合計共四種方法,推測痘衣法為最原始粗糙一種,不過簡便易行,只要將患天花小兒所穿內(nèi)衣脫下,令未病小兒穿之即可造成一次傳染接種,但成功率較低;痘漿法或亦早期所曾施行,將患兒痘皰挑破,直取其漿接種,傳染既烈,且損患兒甚重,所以被斥為“不仁”。后來的事實,痘衣法尚間有之,痘漿法則基本杜絕。
水苗法可能是痘漿法改良而來。按照《醫(yī)宗金鑒》的描述,是將新棉攤成薄片,將痘癡研細調(diào)以凈水,裹于其中,然后塞入鼻孔,男左女右,系以紅線,免被吸入或咽下。六個時辰(12小時)后取出。此一種法安全可靠,特別是說“既種之后,小兒無受傷之處”。
水苗法又稱“塞鼻法”,旱苗法則另稱“吹鼻法”,較水苗法為晚起?!夺t(yī)宗金鑒》云:“旱苗種法,用銀管約長五、六寸,曲其頸,碾痘痂極細,納于管端,按男左女右,對準鼻孔吹入之”。此法可靠性不如水苗法,輕吹則不入,重吹則迅烈難當,涕多則苗隨涕去,因此還是“獨取水苗”。
苗種的選擇、保蓄、精煉,也是人痘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所謂“丹苗”,即是最好的苗種,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意義,是人天花經(jīng)過傳代培養(yǎng)保存的純種疫苗。鄭望頤《種痘方》中說:
“必要用種出之痘,發(fā)下之痂、謂之‘種苗’?!羝涑鎏旎ㄖ瑁^之‘時苗’?!?/p>
“種苗”又稱“熟苗”。朱弈梁《種痘心法》中指出,此種“熟苗”是由“時苗”經(jīng)傳代培養(yǎng)精練而得出的。
“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不可不知?!?/p>
“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撥愈精,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患也?!?/p>
這一過程與現(xiàn)代醫(yī)學原理完全一致?;钜呙绶磸蛡鞔囵B(yǎng),可以保留免疫抗原性而減低其毒力。唯現(xiàn)代疫苗制品是經(jīng)動物傳代培養(yǎng)而不是在人體傳代。
收取苗種,要及時用紙包固,納小竹筒中,并塞其口,不令泄氣,或者貯于新磁瓶內(nèi),以物密復,置潔凈之所,清涼之處。依法藏蓄,春天可保存三四十日,夏天可保存二十余日,冬天可保存四五十日。李約瑟博士進一步指出這樣的藏苗過程,還是一個減毒過程(李約瑟:中國與免疫學的起源,參見《中國藥學報》5:10,1983)。
“將疫苗在體溫(37℃)或稍低的溫度下保存一個多月,這當然會使80%的活病毒顆粒發(fā)生熱失活效應。但由于這些死亡蛋白質(zhì)的存在,當接種到人體時,就像抗體產(chǎn)生一樣,強烈地刺激著產(chǎn)生干擾素?!?/p>
3、人痘接種術(shù)的效果和盛行
隨著人痘接種技術(shù)的不斷改進和成熟、精細,其效果和安全性都大為提高,正因如此,在那天花猖照流行的年代,人痘接種術(shù)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歡迎。
從歷史文獻記載中看,人痘接種的成功率極高,效果和安全性都堪稱一流。
在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天花是人人要罹患的危險疾病。當時張琰勸人預防接種人痘,他的接種成功率很高,失敗僅占2~2.5‰。
徐大椿是一位頗為挑剔的醫(yī)生兼醫(yī)學評論家。他在《蘭臺軌范》中有一評述:估計天花的自然死亡率在80~90%,種人痘的失敗率為1%。原因是“苗之不善”,種痘方法是很好的。當然,普通種痘師是及不上張琰那樣的種痘專家的。
當年在中國的傳教土Dyer Ball就述他在山西省看到的情景,沒有種人痘(但有治痘醫(yī)生)時,山西省天花死亡率一為50~60%,一為20~30%;種人痘術(shù)推廣之后,天花流行的死亡度降為1%(Wang & Wu: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6頁,中國檢疫局,1936),這從另一個角度,從外國人的眼中,比較出人痘接種術(shù)的效果來了。
西方所用的人痘接種法未能隨著中國人改良之法而改良,因此成功率較低。以外國之停留于痘漿法時苗接種的失敗率較高來推論我國盛行不衰的人痘接種技術(shù)效果是錯誤的。人痘接種術(shù)在中國是成功的,并且隨著技術(shù)改進而顯得更加成功;它絕不等同于“一次人工的天花傳染”。
4、人痘接種術(shù)在國外的傳播
種人痘的技術(shù)發(fā)明,在世界醫(yī)學史上無疑是一項重大突破。
據(jù)英·李約瑟博士考查,早在公元1700年之前,已有在中國的傳教士寫信給英國皇家學會,談到中國種痘之術(shù),但未獲重視。
俄國人則較早派人來學痘醫(yī)。俞正燮《癸巳存稿》(1713刊)云:“康熙時俄羅斯遣人到中國學痘醫(yī),由撒納衙門移會理藩院衙內(nèi),在京城肄業(yè)?!?/p>
康熙二十八年(2689)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俄國政府選派留學生來華;時值俄國天花流行,部分留學生即以專門學習痘科??滴醵昵≌僦旒冐诺确N人痘并推廣之,俄國人學痘醫(yī)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人痘法于是很快傳到了俄國,并在俄境廣為推行。
當時俄國屬土而南與土耳其接壤的錫爾戛西,本來是個出美女的地方,但因為天花流行而損害了她們的容貌。正是因為人痘法的傳入挽救了她們,法國大百科全書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曾在法國大聲疾呼批評法國人不善學習和沒有及時推廣種痘技術(shù),他贊揚錫爾戛西民族稿英國駐土耳其公使夫人瑪麗·蒙塔古(Mary wovtley Montague)將異國的種痘習慣傳回本國,他說:“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
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錫爾戛西人的種痘術(shù)可能從此傳來,也可能由南邊的土耳其傳來。中國與土耳其之間一直有絲綢之路的頻繁往來,中國醫(yī)生到土耳其種痘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英國傳教士醫(yī)生德貞(Dudgeon John Hobson 1837~1901)在《中西聞見錄》中說:“自康熙五十年(1717)有英國欽使曾駐土耳其國京,有國醫(yī)種天花于其使之夫人,嗣后英使夫人遂傳其術(shù)于本國,于是其法倡行于歐洲?!?/p>
Dyel Ball《中國風土事物記》中也提到:“說也奇怪,象其它許多事物一樣,種痘術(shù)似也是由中國傳入西方的。這術(shù)約八百年前,中國宋朝已經(jīng)應用,于1721年由駐君士坦丁堡的英國公使夫人蒙拉格氏(即蒙塔古)最早介紹來英國。”
土耳其的種痘術(shù)傳自中國,是所公認由土耳其傳到英國,則應歸功于蒙塔古夫人。法國則在伏爾泰的再三呼吁后,也傳入了人痘接種術(shù)。
俄國人又將種痘術(shù)傳至非洲,首先在突尼斯施行。為保證黑奴貿(mào)易,乃得普行于全非。又因黑奴販運到美,種人痘法遂傳美國。
近鄰的朝鮮和日本接受種人痘法反晚于歐美。大約乾隆二十八年(1763)方傳至朝鮮;1744年,福州商賈李仁山到長崎,后奉長崎鎮(zhèn)臺之命種痘,醫(yī)者柳隆元、堀江道元從其學。李仁山并著《種痘說》(日譯本稱《李仁山種痘和解》)。
至1778年,有人將《醫(yī)宗金鑒》種痘卷拔萃,題為《種痘心法》刊行,至此種痘之法廣為流傳。
5、人痘接種術(shù)發(fā)明的歷史意義
人痘接種法無疑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歷史創(chuàng)造之一,它造福于全人類并促進了醫(yī)學科學的新發(fā)展,其意義不亞于四大發(fā)明在世界歷史上的貢獻。它本身曾有效地預防了無數(shù)次天花流行,拯救了準以計數(shù)的孩子的生命;也使許多人免于麻于、殘廢等天花后遺癥的困擾。
它直接導致了牛痘接種術(shù)的發(fā)明。人痘術(shù)在英國廣為推行,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 l749~1823)正是一位在鄉(xiāng)間種人痘的醫(yī)生。他是在種人痘的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擠奶女工因患過牛痘而可免種人痘的(參見文士麥:《世界醫(yī)學五千年史》,馬伯英等中譯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年)。1796年,他試用牛痘苗代替人痘苗接種試驗成功。顯然,牛痘接種法不過是人痘接種法的一次革新。
如果說牛痘接種法曾作為人工免疫法的先驅(qū),那么,現(xiàn)在則完全有理由說:人痘接種法是更早的、真正的先驅(qū),人痘接種法當之無愧地是現(xiàn)代免疫學濫觴之源。
預防醫(yī)學以戰(zhàn)勝天花傳染、消滅天花為榮,是人類預防醫(yī)學史上最偉大的事件。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肯尼亞首都內(nèi)羅畢宣布全球消滅天花。
若此偉大的奇跡般的成就,其最先的肇始是由于中國古代發(fā)明的人痘接種術(shù),然后傳至世界各地,然后有由琴納加以改進為牛痘接鐘術(shù),再以后是牛痘術(shù)在全世界的推行和改進。中國古代人痘接種術(shù)創(chuàng)始之功不可沒,中國人痘接種術(shù)永遠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