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感受外邪所致的咳嗽。見《景岳全書·雜證謨》?!夺t(yī)門法律》卷五:“風火熱濕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表現(xiàn)為起病較急,聲盛而濁,兼見寒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干、喉癢等外感癥候。多屬實證,治宜祛邪宣肺。由于外邪性質(zhì)和兼感的不同,有傷風咳嗽、傷寒咳嗽、傷熱咳嗽、傷暑咳嗽、傷燥咳嗽、傷濕咳嗽、風寒咳嗽、冷熱嗽、時氣咳嗽等不同,詳見各條。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感受外邪所致的咳嗽。見《景岳全書·雜證謨》?!夺t(yī)門法律》卷五:“風火熱濕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表現(xiàn)為起病較急,聲盛而濁,兼見寒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干、喉癢等外感癥候。多屬實證,治宜祛邪宣肺。由于外邪性質(zhì)和兼感的不同,有傷風咳嗽、傷寒咳嗽、傷熱咳嗽、傷暑咳嗽、傷燥咳嗽、傷濕咳嗽、風寒咳嗽、冷熱嗽、時氣咳嗽等不同,詳見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