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證名。《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清于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泄鶩溏,名木斂。”《張氏醫(yī)通·大小府門》:“鶩溏中,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鴨糞,所以澄徹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附子理中湯?!薄督饏T翼·泄瀉諸癥統(tǒng)論》:“鶩溏者,水糞并趨大腸也。夫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氣衰弱,不能分布,則津液糟粕并趨一竅而下,《金匱》所謂脾氣衰則鶩溏也。又寒氣在下,亦如令人水糞雜下,而色多青黑,所謂大腸有寒則鶩溏也?!眳⒁姾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