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流注病之一種。見《外科樞要》卷二。該病多因脾虛氣弱,濕痰內阻,復感邪毒,流溢于營衛(wèi)肌肉之間所致。癥見初起腫痛無頭,皮色不變,久而不治,則發(fā)熱作膿,潰后膿液稀白,膿盡漸愈。初起宜用木香順氣飲,佐以健脾化痰之劑;外用沖和膏敷貼,或艾條灸,以促其消散;潰后服托里透膿湯;日久難斂膿稀者,宜補益氣血,服人參養(yǎng)榮湯;可參見附骨疽潰后治療。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流注病之一種。見《外科樞要》卷二。該病多因脾虛氣弱,濕痰內阻,復感邪毒,流溢于營衛(wèi)肌肉之間所致。癥見初起腫痛無頭,皮色不變,久而不治,則發(fā)熱作膿,潰后膿液稀白,膿盡漸愈。初起宜用木香順氣飲,佐以健脾化痰之劑;外用沖和膏敷貼,或艾條灸,以促其消散;潰后服托里透膿湯;日久難斂膿稀者,宜補益氣血,服人參養(yǎng)榮湯;可參見附骨疽潰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