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濃。其仁如縮砂仁。
氣味香辣辛涼。性大溫。味薄氣濃。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亦入足陽明經(jīng)。
主治胸中冷氣。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jìn)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wèi)一轉(zhuǎn)。諸證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氣虛寒故耳。若紅膜不宜用。)方書治痞。反胃脹滿。積聚嘔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癉大便不通。中氣中惡。白蔻仁別有清高之氣。可理上焦元?dú)舛彰摎?。能益上焦清氣中之火。開郁結(jié)。消食積。除寒退風(fēng)。佐血藥能通潤大小腸。使氣得周流。血自浸潤。
如陽過盛者。用寒涼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則寒涼不滯于中。而邪氣自退。正氣不損。(陸?zhàn)B愚)得人參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虛反胃。及因寒嘔吐。得陳夏苓。加生姜白術(shù)。治寒痰停胃。作嘔吐似反胃。得陳皮白術(shù)蒺藜決明甘菊密蒙花木賊藿香陳皮木香。理上焦滯氣。加烏藥香附紫蘇。治婦人一切氣逆不和。佐參術(shù)姜橘。治秋深瘧發(fā)。寒多熱少。嘔吐胃弱。飲食不進(jìn)。太倉丸。治脾虛反胃。白蔻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
陳廩米一升。黃土同炒焦。去土。研細(xì)。姜汁和丸。梧〔總論〕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草果。按草實(shí)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產(chǎn)。其形色功能。各有同異。而時(shí)宜狀類。未能歷稽。聊各就其氣味而區(qū)別之。夫天地間惟是水火二氣。為物生之主。寒熱者水火之氣。若溫涼則水火之由漸而盛者。不可不細(xì)察也。氣之所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氣。即味以細(xì)為酌量。則亦可知其氣矣。白豆蔻味辛而絕無苦意。
是專乎金氣也。細(xì)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涼。辛而涼者金之氣也。(故宜入手太陰)即香辣轉(zhuǎn)為辛涼。則所謂大溫者是。而猶非辛熱也。故其的治。入肺而效溫冷散滯之用。亦兼溫胃者。胃氣上至于肺。肺氣即下入于胃也。草豆蔻味先微苦而即辣。后辣中又微有淡甜。
夫苦屬火味。是不專乎金也。由火中之金氣而有歸于土之意。(故宜入陽明胃及太陰脾)則所謂熱者或者。似不止于溫也。故其的治。入中土而效祛積寒除胃痛之用。肉豆蔻先苦多于辣。后辣盛于苦。苦盡帶微辣微涼。是始而從火中之金氣。終而專金中之肅氣。(故宜入手足陽明)其用更切于大腸。夫以火始。而以金終。則止為辛溫。不可謂其辛熱也。故其的治。
由中土而大效收令之用。草果之味。極其辛辣而不散。其氣猛而臭。近于斑蝥。謂之大辛大熱。又〔論〕白蔻仁散冷化滯。何以能收脫氣。蓋此味先香辣而散。而微辣。而涼。夫辛而涼者金。正合于陽中少陰。由天而漸至于地之氣也。使能升散而不能降收。可謂得秋金之氣而入肺乎。故因寒滯氣。入此味于溫補(bǔ)中。固為正治。即劑合寒熱。而亦入此味者。以其能和寒熱之氣而無不宜。(其草冬夏不凋故寒熱胥宜)且正合于陽中少陰。能升散而即能降收。
或逐隊(duì)于升散之陽。而陰未嘗不存乎其中?;蛑痍?duì)于降收之陰。而陽已先為主于內(nèi)。推之寒熱并投。而措無不宜。所以謂其補(bǔ)肺氣。理脾胃元?dú)狻G沂彰摎庖病?/p>
凡作嘔因于火升。腹痛因于火熱者。忌用。(仲淳)〔修治〕藥煎成。方炒研。入一二沸即起。為丸。待諸藥細(xì)末后。方研入。勿隔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令
第69號(hào)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jī)構(gòu)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已于2009年8月17日衛(wèi)生部部務(wù)會(huì)議討論通過,現(xiàn)予以發(fā)布,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部長(zhǎng) 陳 竺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闡明補(bǔ)陰療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濃。其仁如縮砂仁。
氣味香辣辛涼。性大溫。味薄氣濃。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亦入足陽明經(jīng)。
主治胸中冷氣。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jìn)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wèi)一轉(zhuǎn)。諸證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氣虛寒故耳。若紅膜不宜用。)方書治痞。反胃脹滿。積聚嘔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癉大便不通。中氣中惡。白蔻仁別有清高之氣。可理上焦元?dú)舛彰摎?。能益上焦清氣中之火。開郁結(jié)。消食積。除寒退風(fēng)。佐血藥能通潤大小腸。使氣得周流。血自浸潤。
如陽過盛者。用寒涼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則寒涼不滯于中。而邪氣自退。正氣不損。(陸?zhàn)B愚)得人參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虛反胃。及因寒嘔吐。得陳夏苓。加生姜白術(shù)。治寒痰停胃。作嘔吐似反胃。得陳皮白術(shù)蒺藜決明甘菊密蒙花木賊藿香陳皮木香。理上焦滯氣。加烏藥香附紫蘇。治婦人一切氣逆不和。佐參術(shù)姜橘。治秋深瘧發(fā)。寒多熱少。嘔吐胃弱。飲食不進(jìn)。太倉丸。治脾虛反胃。白蔻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
陳廩米一升。黃土同炒焦。去土。研細(xì)。姜汁和丸。梧〔總論〕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草果。按草實(shí)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產(chǎn)。其形色功能。各有同異。而時(shí)宜狀類。未能歷稽。聊各就其氣味而區(qū)別之。夫天地間惟是水火二氣。為物生之主。寒熱者水火之氣。若溫涼則水火之由漸而盛者。不可不細(xì)察也。氣之所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氣。即味以細(xì)為酌量。則亦可知其氣矣。白豆蔻味辛而絕無苦意。
是專乎金氣也。細(xì)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涼。辛而涼者金之氣也。(故宜入手太陰)即香辣轉(zhuǎn)為辛涼。則所謂大溫者是。而猶非辛熱也。故其的治。入肺而效溫冷散滯之用。亦兼溫胃者。胃氣上至于肺。肺氣即下入于胃也。草豆蔻味先微苦而即辣。后辣中又微有淡甜。
夫苦屬火味。是不專乎金也。由火中之金氣而有歸于土之意。(故宜入陽明胃及太陰脾)則所謂熱者或者。似不止于溫也。故其的治。入中土而效祛積寒除胃痛之用。肉豆蔻先苦多于辣。后辣盛于苦。苦盡帶微辣微涼。是始而從火中之金氣。終而專金中之肅氣。(故宜入手足陽明)其用更切于大腸。夫以火始。而以金終。則止為辛溫。不可謂其辛熱也。故其的治。
由中土而大效收令之用。草果之味。極其辛辣而不散。其氣猛而臭。近于斑蝥。謂之大辛大熱。又〔論〕白蔻仁散冷化滯。何以能收脫氣。蓋此味先香辣而散。而微辣。而涼。夫辛而涼者金。正合于陽中少陰。由天而漸至于地之氣也。使能升散而不能降收。可謂得秋金之氣而入肺乎。故因寒滯氣。入此味于溫補(bǔ)中。固為正治。即劑合寒熱。而亦入此味者。以其能和寒熱之氣而無不宜。(其草冬夏不凋故寒熱胥宜)且正合于陽中少陰。能升散而即能降收。
或逐隊(duì)于升散之陽。而陰未嘗不存乎其中?;蛑痍?duì)于降收之陰。而陽已先為主于內(nèi)。推之寒熱并投。而措無不宜。所以謂其補(bǔ)肺氣。理脾胃元?dú)狻G沂彰摎庖病?/p>
凡作嘔因于火升。腹痛因于火熱者。忌用。(仲淳)〔修治〕藥煎成。方炒研。入一二沸即起。為丸。待諸藥細(xì)末后。方研入。勿隔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