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牡丹皮

    作者: 楊時泰

    根皮味辛而有苦。氣寒。陰中微陽。入手厥陰足少陰足厥陰經(jīng)。治血中結(jié)氣。行血中伏火涼血。(辛以散結(jié)聚??嗪獰?。故入血分而涼血。)除煩熱。和血生血。安五臟。

    治神志不足。中風螈。驚癇邪氣。風噤癲疾。通關(guān)腠血脈。除風痹。主寒熱。(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療無汗之骨蒸。衄血吐血。消撲損瘀血。去腸胃留血。女子經(jīng)脈不通。血瀝腰痛。治胞下胎。及天行痘瘡血熱。(諸本草)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故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故治有汗之骨蒸。(潔古)蓋地骨皮為氣分之劑。其所治者由陰中陰之熱。以郁陰中之陽氣而薰蒸于表者也。所入足少陰手少陽是也。丹皮為血分之劑。其所治者由陽中陰之熱。以沉于陰中陰之血而煎熬于里者也。所入手厥陰足少陰是也。然須與青蒿子天麥門冬沙參地黃五味枸杞牛膝之屬同用。始得其力。能瀉陰胞中之火。故四物湯加之。

    治婦人骨蒸。(潔古)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腎氣丸用之以治神志不足。

    (又)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丹皮為君。(東垣)能行結(jié)氣。(氣之結(jié)于血中者。其伏火。即結(jié)氣所化也。)而固真氣。去瘀血而養(yǎng)真血。(結(jié)氣行而瘀血化。能化則能生。故得謂之固真氣。養(yǎng)真血。)為滋陰養(yǎng)血必用之藥。(嵩)血之所患者火也。能瀉陰胞之火。故吐衄必用。能引血歸肝。故嘔吐血必用之。入清胃散。治陽明胃經(jīng)血熱齒痛。

    〔論〕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故能瀉陰胞中之火。夫陰胞乃關(guān)元血海。上與心胞絡(luò)緊相應(yīng)者也。經(jīng)曰。胞絡(luò)者系于腎。又曰。胞脈屬心。而絡(luò)于胞中。先哲釋曰。胞即子宮相火之所在也。心主血脈。君火之所居也。陽氣上下交通。故胞脈屬心。而絡(luò)系于腎之胞中。是則茲物能瀉陰胞中之火者。非由手厥陰足少陰所專主乎。顧又云血中伏火者何也。蓋六淫七情。

    或陰所化??偠魂幇兄鹨?。茲物丹色。合于主血之心。其氣寒。合于離中之坎。其味辛而有苦。合于金火之合德。離含坎火。得金則歸心包絡(luò)而生血矣。辛散苦泄。更并于氣之寒。則降令行而陰引陽以下。胞之脈通矣。(其所散所泄者。乃血中之戾氣。故即為之除瘀和血也。)火得水而胞脈通于心。水得火而胞絡(luò)固于腎。是為陰胞火泄而神志俱補也。蓋火之精為神。每苦于離中之坎不足。水之精為志。每苦于坎中之離不足。如上下相召以相益。

    則此品庶幾有之矣。至其能療腸胃積熱者。以心包絡(luò)與胃口緊相應(yīng)。固由心而及之耳。抑后學(xué)更取重于足厥陰肝。其理然歟。曰。此味入手厥陰足少陰而和其血之原。夫一陰肝固為獨使。而行其生化之機者。使上之心包絡(luò)。陰并于陽則肝無以奉其下降之陰。氣亦由陰傷化火矣。如下之血海。陽乘乎陰則肝無以達其上升之陽。氣亦因陽郁化火矣。謂足厥陰不與之同病也可乎。但求其所入。則由心入腎。不先責之為使者耳。夫本經(jīng)所治寒熱。中風螈驚癇。

    固血之正未可忘乎其源也。(直入陰中而散伏火。伏火散則血自行。非如他藥之兼辛溫而逐瘀以行者。其最能引血歸肝。職是之故。)沖任督皆起于胞宮。胞即所謂胞門子戶。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即胞脈屬心而絡(luò)于胞中??梢灾獨饣Qx矣。肺陰下降入心。然后氣能化血。心氣下降入腎。然后血能化精。蓋氣化血者。金為火用也。血化精者?;馂樗靡?。皆還其所自始也?;馂樗?。又何以赤化白。蓋水中有金。金氣不至于水中。是肺氣不歸命門。則亦不能化也。夫火中得金而液化血。水中得金而血化精。故元門煉取水中金。

    又曰。氣盛則精盈者此也。

    繆氏云。功歸涼血。如血病于寒澀者。似難概用。能行血。凡血崩及經(jīng)行過期不凈。忌與行〔修治〕擇根如筆管大者。以銅刀劈破。去骨切片。陰干。酒拌蒸三時。日干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