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在穴位皮下埋留異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埋藏療法。埋留羊腸線或藥物者,又可特稱為“埋線療法”或“埋藥療法”。臨床操作時,首先選擇經過滅菌處理的異物,對施術部位常規(guī)消毒,如施行埋線,可以外科縫皮針或腰椎穿刺針進行,應注意將線完全埋入皮下,線端不可露出皮膚。如埋植鋼圈或藥物,則需將皮膚作一0.5-1厘米的切口,割除少量脂肪組織后,埋入鋼圈或藥物,縫合皮膚,包敷固定。術中應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術后如有局部疼痛、低熱、疲乏、全身不適等反應時,一般無需處理,可自行消失。如有感染或反應過重,則應另行處理。每20-30天埋留一次。本法適于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腸胃炎,癲癇,腰腿痛,關節(jié)炎,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等引起的疾病為內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在穴位皮下埋留異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埋藏療法。埋留羊腸線或藥物者,又可特稱為“埋線療法”或“埋藥療法”。臨床操作時,首先選擇經過滅菌處理的異物,對施術部位常規(guī)消毒,如施行埋線,可以外科縫皮針或腰椎穿刺針進行,應注意將線完全埋入皮下,線端不可露出皮膚。如埋植鋼圈或藥物,則需將皮膚作一0.5-1厘米的切口,割除少量脂肪組織后,埋入鋼圈或藥物,縫合皮膚,包敷固定。術中應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術后如有局部疼痛、低熱、疲乏、全身不適等反應時,一般無需處理,可自行消失。如有感染或反應過重,則應另行處理。每20-30天埋留一次。本法適于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腸胃炎,癲癇,腰腿痛,關節(jié)炎,小兒麻痹后遺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