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漆樹

    《中藥大辭典》:山漆樹拼音注音Shān Qī Shù別名

    鐵象桿、野漆樹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山漆樹根、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坡地灌叢中。分布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高1~4米。小枝紅褐色,無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5~7,紙質(zhì),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3~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小而稀疏,雜性;萼片和花瓣4~6,覆瓦狀排列;子房無柄,1室,花柱30核果扁圓形,黃白色至黃綠色;種子1顆。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濕:鐵象桿根一兩,浸酒服;并用適量煎水熏洗患處。

    ②治無名腫毒:鐵象桿葉適量,搗敷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漆樹拼音注音Shān Qī Shù別名

    鐵象桿、野漆樹。

    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Delavay Lacquertree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小漆樹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xicodendron delavayi (Franch.)F.A.Barkl.[Rhus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葉隨采隨用,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2500m的陽坡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小漆樹 灌木,高2-4m。樹皮具橢圓形突起小皮孔,小枝紅褐色,常被白粉,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達(dá)13cm;具小葉5-7,葉柄長3.5-5cm;小葉對生,小葉柄長1-2mm,或近無柄;卵狀被針形或披針形,長3.5-5.5cm,寬1.2-3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略偏斜,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無毛,葉背被白粉;側(cè)脈12-16對,紙質(zhì)。花序近總狀腋生,比葉短,長5-8.5cm,無毛;花小,淡黃色,雜性;花稀疏;萼片和花瓣4-6,覆瓦狀排列;雄蕊長約1.5mm,花絲鉆形,與花藥等長,花藥長圓形;花盤10裂;子房卵圓形,徑約1mm,無毛,1室,花柱3。核果斜卵形,略壓扁,徑約6mm,無毛,具光澤,果核淡黃色,堅硬;種子1顆。

    歸經(jīng)

    膀胱;脾經(jīng)

    性味

    辛;苦;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解毒消腫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根煎湯,6-10g;或浸酒。外用:適量,葉搗敷;根煎湯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枝藻來源藻類紅藻門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以葉狀體入藥。功能主治為瓊膠的輔助原料,并用作緩瀉劑。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叉枝藻拼音注音Chā Zhī Zǎo別......
  • 拼音注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別名苦葵鴉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分枝鴉蔥來源菊科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鮮植物汁液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性味苦,寒。注意根有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jié)核潮熱,久瘧發(fā)熱。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吹云草拼音注音Chuī Yún Cǎo別名莎蘿莽(《種子植物名稱》),一碗泡、公兒草(《廣西藥植名錄》),過山蛇、斬蛇劍(《廣西植物名錄》。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遠(yuǎn)志科植物齒果草的全草。秋季采收,曬干,切段。生境分布生于......
  • 《全國中草藥匯編》:吹火筒拼音注音Chuī Huǒ Tǒnɡ別名尖葉繡球菊、狹葉繡球菊來源薔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