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兼感寒熱之邪所致的咳嗽。《證治要訣》卷六:“冷熱嗽,因增減衣裳,寒熱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熱亦嗽,飲熱亦嗽,飲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風散各一貼和煎,或應夢人參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風丹,或四和丸含化。”熱重者,用葳蕤湯去川芎加香豉;失音者用《古今錄驗》續(xù)命湯,輕則消風散。參見咳嗽條。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兼感寒熱之邪所致的咳嗽。《證治要訣》卷六:“冷熱嗽,因增減衣裳,寒熱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熱亦嗽,飲熱亦嗽,飲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風散各一貼和煎,或應夢人參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風丹,或四和丸含化。”熱重者,用葳蕤湯去川芎加香豉;失音者用《古今錄驗》續(xù)命湯,輕則消風散。參見咳嗽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