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經(jīng)著作。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部分。
《黃帝內(nèi)經(jīng)》撰成之初,在戰(zhàn)國時代可能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余種單行本,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nèi)經(jīng)》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y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于《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jīng)》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nèi)經(jīng)》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jīng)》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靈樞》,亦稱《九卷》、《針經(jīng)》、《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后,由于長期抄傳出現(xiàn)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jīng)》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fā)現(xiàn)的《靈樞》傳本(即現(xiàn)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jīng)》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鹅`樞》和《針經(jīng)》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所以主張溫補。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醫(yī)經(jīng)著作。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部分。
《黃帝內(nèi)經(jīng)》撰成之初,在戰(zhàn)國時代可能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余種單行本,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nèi)經(jīng)》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y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于《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jīng)》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nèi)經(jīng)》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jīng)》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靈樞》,亦稱《九卷》、《針經(jīng)》、《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后,由于長期抄傳出現(xiàn)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jīng)》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fā)現(xiàn)的《靈樞》傳本(即現(xiàn)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jīng)》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鹅`樞》和《針經(jīng)》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