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病證名。指腹中有聚散無常之塊狀物。《難經(jīng)·五十五難》:“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薄毒霸廊珪るs證謨》:“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也?!洳《嘣跉夥郑瑲鉄o形而動也。”在臨床上,聚指積塊聚散無常,發(fā)無定處,時隱時現(xiàn),攻竄作脹,痛則出現(xiàn)積塊,痛止自散為特征。明·陳紹隆則將“腸腹攻沖,疝痃瘕熱,胸腹脹滿,切痛雷鳴等癥”均列為聚一類的病證(見《醫(yī)燈續(xù)焰·積聚脈證》)。聚證以氣郁為主要病機,多由于情志抑郁,肝氣失調,氣機不暢所致。治以行氣消聚法,用散聚湯、大七氣湯、化積丸及木香順氣湯加減。參見六聚、積聚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