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單條草

    《中藥大辭典》:單條草拼音注音Dān Tiáo Cǎo別名

    星宿菜(《救荒本草》),靈疾草(《陜西植藥調(diào)查》),小硼砂(《貴州植藥調(diào)查》)。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報春花科植物澤珍珠菜全草。4~6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山東、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直立草本,全株無毛。莖高18~60厘米,有時基部稍帶紅色。葉互生,很少對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或線形,長2~4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至柄帶有狹翅,全緣或稍呈波狀?;ㄐ虺蕡A錐形的闊總狀,有時密集成傘房狀,果時伸長;苞片線形鑿狀;萼片橢圓狀披針形或線形,漸尖,長約3毫米;花冠白色,長為萼的2倍,裂片橢圓狀倒卵形,較花管稍短;雄蕊附著于花冠上半部,稍短于裂片;花柱與雄蕊等長。蒴果圓形,直徑約3毫米?;ü?~7月。

    性味

    《貴州植藥調(diào)查》:"辛,涼。"(有毒)

    功能主治

    解熱,涼血,活血。治痔瘡腫毒,跌打傷痛。

    ①《植物名實圖考》:"洗外腎紅腫。"

    ②《陜西植藥調(diào)查》:"調(diào)經(jīng),止血。"

    ③《貴州植藥調(diào)查》:"解表,清熱。"

    ④《廣西藥植名錄》:"治痔瘡,無名腫毒。"

    復(fù)方

    治外傷骨折,止痛:澤珍珠菜三至五兩。搗爛,按傷處大小外敷患處。(《全展選編·外科》)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單條草拼音注音Dān Tiáo Cǎo別名

    星宿菜、靈疾草、金雞膽、白水花、水硼砂、節(jié)節(jié)黃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澤珍珠菜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candida Lindl.

    采收和儲藏:4-6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邊、溪邊和山坡路旁潮濕處,垂直分布上限可達海拔2100m。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河南、山東以及長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無毛。莖單生或數(shù)條簇生,直立,單一或有分枝,有時基部稍帶紅色。基生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長2.5-6cm,寬0.5-2cm,具有狹翅的柄,開花時存在或早凋;莖生葉互生,很少對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倒卵形、倒披針形或線形,長1-5cm,寬2-12m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至柄帶有狹翅,邊緣全緣或微皺呈波狀,兩面均有黑色或帶紅色的小腺點。總狀花序頂生,初時因花密集而呈闊圓錐形,其后漸伸,果時長5-10cm;苞片線形,長4-6mm;花梗長約為苞片的2倍,花序最下方的長達1.5cm;花萼長3-5mm,5裂,分裂近達基部,裂片披針形,邊緣膜質(zhì),背面沿中肋兩側(cè)黑色短腺條;花冠白色,長6-12mm,筒長3-6mm,5裂,裂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圓鈍;雄蕊稍短于花冠,花絲貼生至花冠的中部,分離部分長約1.5mm,花藥近線形,長約1.5mm;子房無毛,花柱長約5mm。蒴果球形,直徑2-3mm?;ㄆ?-6月,果期4-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細須狀,黃白色,叢生。莖細,扁方柱形,少分枝,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基部略帶紫紅色,質(zhì)韌,不易折斷,中空。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形,長2-4cm,寬3-10mm,先端尖,基部漸狹,柄具狹翅,于擴大鏡下觀察可見兩面均有褐色小腺點,易破碎??偁罨ㄐ蝽斏]艄蛐?,橙黃色或灰綠色。種子多數(shù),細小,紅紫色。氣微,味微苦、辛。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利溫消腫。主咽喉 腫痛;癰腫瘡毒;乳癰;毒蛇咬傷;跌打骨折;風(fēng)濕痹痛;腳氣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洗外腎紅腫。

    2.《陜西植藥調(diào)查》:調(diào)經(jīng),止血。

    3.《貴州植藥調(diào)查》:解表,清熱。

    4.《廣西藥植名錄》:治癰瘡,無名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別名鷉、須贏(《爾雅》),刁鴨(《食療本草》),油鴨(《綱目》),水鸰仃(《醫(yī)林纂要》),水葫蘆(《中國動物圖譜·鳥類》)。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鸊鷉科動物小鸊鷉的肉或全體。生境分布分布亞洲東部的湖沼或......
  • 拼音注音Bǎo Yóu別名地鵏油、老鵏膏來源鶴形目鴇科大鴇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藥。生境分布我國東部地區(qū)的西部,冬遷我國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獵捕,捕后去毛及內(nèi)臟,煮肉,將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來,再放入鍋內(nèi),煉去水分,放涼即得脂肪......
  • 《中藥大辭典》:鴇肉拼音注音Bǎo Ròu出處《飲膳正要》來源為鴇科動物大鴇的肉。生境分布棲于空曠的草原上,善奔馳,常成群覓食,食物以植物質(zhì)為主。繁殖于我國北部,遷至華北平原越冬。原形態(tài)大鴇,又名:獨豹(郭璞),鴇(《飲膳正要》)。嘴鉛灰色......
  • 《全國中草藥匯編》:鼻涕果別名蜜心果、粘心果來源水東哥科水東哥屬植物錐序水東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曬干或鮮用。性味苦,涼。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損傷,創(chuàng)......
  • 拼音注音Bí Yā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茄科植物煙草的葉和入其他藥材后制成的粉末。功能主治《綱目拾遺》:“通關(guān)竅,治驚風(fēng),明目,定頭痛,辟疫。““能追風(fēng)發(fā)汗。“用法用量外用:搐鼻。制法《廣大新書》:“造鼻煙法:香白芷二分,北細辛八分,焙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