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燎漿水泡之生于背部神堂穴等處者。見《外科啟玄》卷六。其瘡生于背部神堂穴、膈關及膈俞穴處。多因風熱郁滯于該部之肌膚所致。初起時局部皮膚瘙癢劇烈,繼則成燎漿水泡,若搔破其甚者可潰爛見骨。治宜托里解毒??蓛?nèi)服加味補血湯,外敷太極黑鉛膏。
《女科經(jīng)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塤(賡六)著。八卷。分為月經(jīng)、胎前、產(chǎn)后、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詳論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燎漿水泡之生于背部神堂穴等處者。見《外科啟玄》卷六。其瘡生于背部神堂穴、膈關及膈俞穴處。多因風熱郁滯于該部之肌膚所致。初起時局部皮膚瘙癢劇烈,繼則成燎漿水泡,若搔破其甚者可潰爛見骨。治宜托里解毒??蓛?nèi)服加味補血湯,外敷太極黑鉛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