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病名。深秋霜降至立冬前后發(fā)病的伏暑。一名伏暑兼寒、伏暑晚發(fā)?!锻ㄋ讉摗し顐罚骸跋膫谑睿粷袼舳N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為外寒搏動而觸發(fā)。邪伏膜原而在氣分者,病淺而輕;邪舍于營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詳伏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