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明代醫(yī)生。安良吉,號巖泉。古歙(今安徽歙縣)人。幼習舉業(yè),后攻醫(yī)。于醫(yī)理有獨特見解,如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陰陽迭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營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wèi),非活血則氣滯。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后能生萬物?!逼潢U述陰陽補瀉之理發(fā)人省思。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明代醫(yī)生。安良吉,號巖泉。古歙(今安徽歙縣)人。幼習舉業(yè),后攻醫(yī)。于醫(yī)理有獨特見解,如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陰陽迭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營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wèi),非活血則氣滯。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后能生萬物?!逼潢U述陰陽補瀉之理發(fā)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