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蒺藜散

    《銀海精微》卷上: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炙)、連翹、青葙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

    肝風(fēng)目暗疼痛,肝腎虛熱生風(fēng),目赤澀多淚。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溫服。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圣惠》卷六十五: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玄參1兩,沙參1兩(去蘆頭),丹參1兩,苦參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秦艽2兩(去苗),梔子仁1兩,甘菊花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烏蛇4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獨(dú)活2兩,茯神1兩,薯蕷1兩,細(xì)辛1兩,防風(fēng)2兩(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jié))。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一切癬及疥,風(fēng)癢瘑瘡。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慈幼新書》卷十一:白蒺藜散處方

    松香(透明者,化開傾地上,候冷用)1兩,黃丹1兩,白蒺藜(炒)5錢,白鮮皮(炒)5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刀傷、人咬、狗咬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先將冷粥洗過患處,敷上,以油片扎之。如已作膿血,鮮肉湯洗之。

    摘錄《慈幼新書》卷十一《御藥院方》卷八: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腰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空心、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眼科全書》卷五:白蒺藜散處方

    白戟藜(炒)2兩,蔓荊子2兩,茺蔚子2兩,蒼術(shù)(米泔浸)2兩,菊花2兩,草決明、升麻、石決明、甘草。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肝風(fēng)目暗外障。

    用法用量

    方中草決明、升麻、石決明、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眼科全書》卷五《三因》: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炒,去角)1兩,防風(fēng)1兩,甘草(生)1兩,僵蠶(去絲嘴)1兩(直者),南星1兩半(黑豆2合,青鹽半兩,水煮透,取出焙,不用鹽豆),甘菊花3兩(生)。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腎臟風(fēng)毒上攻,眼目赤腫,熱淚昏澀,胬肉攀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煎甘草湯送下。

    注意

    忌炙煿。

    摘錄《三因》《方癥會(huì)要》卷三: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桃條、柳條。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胃脘火痛、痰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酒調(diào)下。治痰痛,用玄明粉白湯送下1錢2分。

    摘錄《方癥會(huì)要》卷三《圣惠》卷六: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羌活3分,沙參3分(去蘆頭),丹參3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白術(shù)3分,羚羊角屑3分,細(xì)辛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五味子3分,生干地黃3分,赤茯苓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木通3分(銼),檳榔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肺臟中風(fēng),項(xiàng)強(qiáng)頭旋,中如蟲行,腹脅脹滿,語(yǔ)聲不出,四肢頑痹,大腸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

    忌生冷、毒滑、魚肉。

    摘錄《圣惠》卷六《博濟(jì)》卷二:白蒺藜散處方

    地骨皮(去土)半兩,白蒺藜(去刺)半兩,旋覆花半兩,山茵陳半兩,白菊花半兩,鼠粘子1兩,石膏1兩。

    制法

    上藥生為末。

    功能主治

    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zé)灐?/p>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后清茶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博濟(jì)》卷二《圣惠》卷九十二: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香豉半兩(微炒,)鼠婦1分, (庶蟲) 蟲(微炙)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桂心1分,細(xì)辛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小兒陰(疒頹)不消。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半錢,以溫酒調(diào)下,早晨、晚后各1服。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圣惠》卷六十四: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白鮮皮1兩,防風(fēng)1兩(去蘆頭),子芩1兩,玄參1兩,赤芍藥1兩,梔子仁1兩,桔梗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煎薄荷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普濟(jì)方》卷三十二引《博濟(jì)》: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炒)、黑附子(炮)、羌活、川芎、黃耆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腎臟風(fēng)下疰,腳膝疼痛,或麻痹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溫酒送下。3服見效。

    注意

    忌發(fā)風(fēng)食。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十二引《博濟(jì)》《普濟(jì)方》卷一一一引《圣惠》:白蒺藜散處方

    白蒺藜(炒)2兩,芎藭2兩,山梔子(去皮)1兩3錢,防風(fēng)(去蘆)1兩3錢,萆薢(炒)2兩,羌活(去蘆頭)2兩,白芷(炒)2兩,升麻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遠(yuǎn)志(去心)1兩1錢,菖蒲(九節(jié)者,泔浸,切,焙干)1兩1錢,蔓荊實(shí)1兩1錢,細(xì)辛(去苗葉,微炒)1兩1錢,茵芋(去粗莖)1兩1錢,芍藥1兩1錢,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干)1兩1錢,龍骨(刮去土)1兩1錢,人參1兩1錢,當(dāng)歸(切,焙)1兩1錢,桂(去粗皮)1兩1錢,白術(shù)(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甘草(炙,銼)1兩半,桔梗(切,焙)1兩半。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大風(fēng)惡疾,或二年三年眉須墮落者,手足疼悶,骨節(jié)煩腫,面色黑,皮肉漸變。

    用法用量

    每服2-3錢匕,用溫酒調(diào)下,空心。午時(shí)前各1服。如口干舌澀,喉里煙生,鼻中卒痛,是佳應(yīng)也;甚,即煎少許甘草湯解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一一引《圣惠》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熟石膏1兩,輕粉1兩,黃丹3錢,龍骨3錢,血竭3錢,赤石脂1兩,乳香3錢,沒藥3錢。制法上為極細(xì)末。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瘡證正氣大薄,腐脫肌生,不收斂,硬結(jié)紅斑。用法用量摻患處,上蓋薄貼。摘錄《藥奩啟秘》......
  • 《全國(guó)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八寶生肌散處方血竭4錢,乳香3錢,沒藥3錢,龍骨3錢,海螵蛸3錢,兒茶3錢,象皮3錢,寒水石3錢,梅花片5片。制法上為極細(xì)末,后入梅片研勻。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瘡瘍毒氣已盡,新肉不生,久不斂口。用法用量撤......
  • 《中藥成方配本》:八寶眼藥處方珠粉3克 西牛黃0.9克 麝香0.9克 冰片4.5克 珊瑚1.5克 瑪瑙1.5克 熊膽1.8克 青魚膽2只 制甘石15克 海螵蛸2.1克 黃連6克 荸薺粉7.5克 蕤仁霜3克制法將黃連煎去滓,化熊膽,青魚膽拌入......
  • 處方芡實(shí) 薏仁米 白扁豆 蓮肉 山藥 紅棗桂圓 百合各6克 大米150克功能主治健脾胃,補(bǔ)氣益腎,養(yǎng)血安神。適用于失眠以及體虛乏力虛腫、泄瀉、口渴、咳嗽少痰等。用法用量分頓調(diào)糖食用,連吃數(shù)日。摘錄《民間方》......
  • 《療證匯要》卷一:八寶紅靈丹別名絳雷(《隨息居霍亂論》卷四)、八寶紅靈散(《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紅靈丹(《濕溫時(shí)疫治療法》)。處方朱砂30克(水飛)明雄黃18克 真麝香9克 冰片9克 硼砂18克 礞石12克 牙硝7.5克 小真金箔50張制......